天然氣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缺氣也有價格原因。相同熱值情況下,天然氣比汽油便宜,使得社會各界更愿意使用天然氣。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
許多人知道我們是“相對貧油國”,不知道我們還是“相對貧氣國”。當市場需求因沖動式消費而被急速放大時,我們有限的資源顯得捉襟見肘。
——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曾興球
天然氣產量增長,不僅難度大,而且周期也長。建一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廠,一般需要1年至3年,而勘探開發一個氣田,一般需要8年左右,甚至更長。
——西南油氣田公司總經理李鷺光
按照目前氣價,單井日產量2萬立方米以下氣井,從經濟上講沒有開發價值。蘇里格氣田2000年發現,直到2006年才進入規模開發,其間沉寂6年之久,為何?開發成本太高。”
——長慶油田公司總地質師張明祿
需求側管理無序也是引發“氣慌”的重要因素。去年冬天,許多用戶突然調高用氣量,導致供不應求。
——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市場部副經理孫振祥
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氣荒”即“氣慌”,氣緊而“慌”。在這次調研采訪過程中,這種說法得到不少業內人士贊同。“非理性消費以及對季節性需求矛盾的非理性認識和應對,直接導致局部性‘氣慌’。”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詮釋。
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剩余可采天然氣資源量為185萬億立方米,而中國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為2.38萬億立方米,中國人均天然氣資源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
“許多人知道我們是‘相對貧油國’,不知道我們還是‘相對貧氣國’。我國資源狀況總體條件是‘富煤少氣缺油’,目前,已發現的天然氣資源量總體不足。”長期關注天然氣市場的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曾興球介紹。
近幾年,國內天然氣下游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連續多年年均增幅16%以上。這種需求膨脹被業內稱為“沖動式消費”。“當市場需求因沖動式消費而被急速放大時,我們有限的資源顯得捉襟見肘。”曾興球說。
以四川為例,去年,僅城市燃氣需求凈增8億立方米,而主要供氣單位西南油氣田開足馬力生產,產氣量也僅增2億立方米。去年,川渝地區天然氣需求缺口全年近30億立方米。“而根據今年兩地提交的用氣計劃,缺口還將進一步加大,全年可能超過50億立方米。”西南油氣田公司有關工作人員介紹。
有人疑惑,下游市場有需求,上游趕緊開發不就得了。西南油氣田公司總經理李鷺光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他介紹,天然氣產量增長,不僅難度大,而且周期也要長得多。建一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廠,一般需要1年至3年,而勘探開發一個氣田,要經歷物探、鉆探井、探明儲量、試采、開發部署、鉆開發井、建設管網和凈化廠等十分繁雜的過程,一般需要8年左右,甚至更長。例如,1998年投產的四川盆地大天池氣田建設周期長達10年。“由于時間差,我們跑得再快,也很難趕上需求的高速增長。”李鷺光感嘆地說。
“天然氣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缺氣也有價格原因。相同熱值情況下,天然氣比汽油便宜,使得社會各界更愿意使用天然氣。”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早在去年供氣緊張之時作出這一論斷。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認為:“這是對‘氣荒’現象的深刻剖析,也是對我國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天然氣供需矛盾的科學預判。”
對于引發供需失衡的重要因素,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天然氣價格偏低是重要方面。讓我們先看兩個現象,或許可從中看出一點端倪:一是化肥用氣量大幅度增加,比例過高。
受國際市場氮肥等價格因素刺激,我國化肥出口近年來呈持續猛增勢頭,一度高達40%以上。去年,全國化肥用氣高達近100億立方米,占當年天然氣消費量的20%左右,遠高于3%的國際行業水平。低價天然氣最終以化肥形式大量出口到海外。業內人士認為,過低的化肥氣價,等于變相補貼國外用戶,同時導致大量天然氣被消耗。
另一個現象就是“油改氣”。在一些地區,加氣站如雨后春筍,許多汽車也改頭換面成“氣車”。調查中了解到,用氣緊張期間,一些地方愿意給出租車每天補貼100塊錢,響應者卻寥寥。“因為還有40元至50元的差價。”一位出租車司機道出個中緣由,也道出了天然氣與石油等替代能源比價不合理的事實。
據介紹,目前的氣價,按照熱值計算,不僅比油價低,甚至比煤價還要低。數據顯示,近20年,國內天然氣價格出廠價每立方米僅上調0.1元至0.3元,而同期煤炭價格從每噸80元至100元漲到現在的每噸600元至700元。天然氣性價比優勢明顯,大量原先用煤炭、油的化肥企業或工業用戶紛紛改用天然氣,導致天然氣市場呈現爆發式沖動消費局面。
一些業內人士還給出了更專業的解釋:等熱值條件下,目前的天然氣價格相當于油價的25%至30%(國際上高達60%至80%)、電價的40%。
按照目前的氣價,單井日產量2萬立方米以下的氣井,從經濟上講沒有開發價值。氣價偏低在刺激需求無序膨脹的同時,也打壓了上游產能。統計顯示,國內除極少數優質氣田外,大多數氣田均處于微利甚至賠本狀態。據介紹,西南油氣田2009年天然氣銷售收入128億元,賬面利潤0.95億元;天然氣管輸收入8.46億元,賬面虧損7.35億元。蘇里格氣田2000年即發現,直到2006年才進入規模開發,其間沉寂了6年之久,為何?“開發成本太高,怎么算怎么不劃算。” 長慶油田總地質師、蘇里格氣田開發指揮部指揮張明祿給出了答案。
價格也成為橫亙在進口氣源面前的最大障礙。以中亞天然氣為例,按目前的國內天然氣價格結算,中亞天然氣經過1800多公里的管線到我國的霍爾果斯口岸,每立方米氣價即2.05元,相當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終端用戶價格。按照目前的國內天然氣價格,“進口一立方米氣,虧本一塊錢”。
儲氣庫建設與供氣能力不協調,成為引發天然氣供不應求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峰谷差超過10∶1,華北地區達到5∶1。我國目前只有大港、金壇等6座中小型地下儲氣庫,用于調峰的工作氣量只有30億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氣總消費量的3.5%(全球平均水平為15%至20%)。
“過去峰谷差主要出現在北方,如今南方也有了。”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市場部副經理孫振祥介紹,南方地區許多家庭安裝天然氣取暖設備,冬季用氣高峰也開始出現。
孫振祥認為,需求側管理無序也是引發“氣慌”的重要因素。“去年冬天,許多用戶突然調高用氣量,導致供不應求。”他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