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供給成為2009年底以來能源短缺的一個新問題。據說,石油公司的各大儲氣庫目前已被嚴重超前且超量使用,有人擔心現在的透支將影響明年春天用氣高峰時天然氣的調峰能力,如果今冬再次出現大規模的寒潮,新一輪的“氣荒”有可能會重新上演。
對于中國來說,天然氣消費量面臨長期持續大幅度增長。相較于石油和煤炭,可以說天然氣剛開始發展,按照發展的經驗,未來幾十年是天然氣的上升期。在國外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和煤炭的比重大致相當,各占四分之一左右,但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多一點。無論是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是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說,天然氣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對于天然氣行業的發展,理順價格機制是關鍵的一環。
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的發展歷史與石油、煤炭基本相同,但由于天然氣占能源結構比例小,以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改革進程相對慢得多。天然氣出廠價的價格管理模式從最初的政府單一定價管理演變成最后的國家指導價,其間,大致經歷了3種價格管理模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是單一的完全計劃氣價。這段時期,不僅天然氣價格是由國家制定的,而且天然氣產量也是依照國家下達的計劃。同時,實行優惠低價政策以鼓勵天然氣的使用,天然氣價格結構相當簡單,最初只有天然氣井口價格,1964年后才增加了管輸費。
80年代中期以后擺脫了單一氣價的管理模式。這中間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開始實行天然氣價格“雙軌制”,將天然氣價格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兩種,即實行商品量常數包干,包干基數以內仍執行國家計劃價,超過包干基數的外供天然氣則實行高價,但價格仍由國家制定。其次,國家定價與國家指導價并存,計劃內氣量仍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則主要針對1993年開始實行的企業自銷天然氣價格,就是國家規定一個中準價,允許企業在此基礎上上下浮動10%。同時,為簡化管理,將天然氣凈化費并入天然氣井口價,改稱天然氣出廠價。
從2005年12月開始實行國家指導價。將天然氣出廠價格歸并為兩檔,一檔氣的出廠價可以在國家基準價的基礎上,上下浮動10%,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二檔氣出廠價的下浮幅度不限,上浮幅度與一檔氣同為10%。同時,規定可以根據可替代能源的價格變化情況每年調整一次天然氣出廠基準價(在3至5年過渡期內一檔氣的價格暫不可隨意替代能源價格變化調整),不過相鄰年度的調整幅度最大不超過8%。其中,調整系數可參照原油、液化石油氣和煤炭的5年移動平均變化情況,分別按40%、20%和40%加權平均確定。另外,逐步提高價格,在3至5年內將一檔氣的出廠基準價水平逐步調整到與二檔氣相同,實現價格并軌。
此外,天然氣的管輸價格一直都是采取的國家定價模式,只是對新建的天然氣輸氣管線采取“新線新價、一線一價”的管輸價格。而對于下游用戶價格,依照天然氣自然壟斷的性質,根據《價格法》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管理模式。
目前天然氣的出廠價格和管輸價格的制定依據都比較國情化,既是歷史的問題,也是階段性經濟發展問題。天然氣出廠價是天然氣價格鏈中的核心部分,原則上以成本加合理利潤為定價依據,但考慮到中國現階段特殊的產業結構,再加上缺乏合理的定價機制和價格調整,天然氣的定價和調整方案基本都是企業與政府經過多次協商達成的,政府主導。而政府在此過程中,除了考慮經濟發展,同時要考慮用戶的承受能力。管道運輸價格與出廠價格一樣,也是以成本加利潤為原則,對新建的長輸管線采用“新線新價”制度,對管輸價格主要是按照補償成本,并適當兼顧用戶承受能力制定,同時根據地區、距離和管徑的不同有所差別。對部分管線實行了兩部制費率改革試點。
從1956年國家制定天然氣井口價以來,天然氣價格幾經調整,價格結構從最初的單一井口價演變到現在由出廠價、管輸價和終端用戶結構價共同構成。但是,現行的天然氣價格結構與其他國家很不相同。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等發達國家,天然氣井口價或進口價是唯一的,不按用戶分類;管輸價則依照用氣負荷和用戶用氣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費率。而對于中國來說,情況似乎相反,2005年開始實行的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中,天然氣出廠價仍實行用戶結構價,而規定的管輸價卻實行一線一價,并未與用戶需求掛鉤,這對那些年用氣量大而對管道負荷系數要求不高的用戶顯然不公平。
總結起來,從2005年末政府出臺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以來,中國天然氣價格體系雖然方向上趨于規范合理,但是天然氣與替代能源的比價不合理。一般來說,國際上天然氣井口或進口價與原油價格的比值通常維持在0.6比1,而中國的天然氣出廠價與原油價格的比值換算后介于0.24至0.4比1之間,偏低一些。因此,天然氣價格改革的一個關鍵是與其他替代能源品種價格掛鉤,形成相對固定的比價關系,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管輸和城市配送價格也不合理。管輸定價缺乏公開透明的原則和程序,結構單一而不能體現出管輸業的服務差別,既有違公平,也不利于資源配置。天然氣的城市配送費在終端售價中的比例過大,而且還存在不合理的開戶費,缺乏嚴格的約束監管機制。因此,有必要形成一個透明有效的價格機制。天然氣生產和輸送整體價格應當改“一線一價”為“一地一價”(可以是省,也可以是地區),而終端價格必須與用戶需求掛鉤,適當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和合理設計補貼(如對居民和農業補貼).
中國的天然氣價格一直遠離國際市場,孤立的價格機制能運行是因為中國天然氣自給自足的模式。資源所限,中國必須從世界不同地區進口更多的天然氣,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加成為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主要動力之一。高價的進口天然氣必然對國內氣價產生上漲壓力,因此,現階段定價機制中合理考慮新增天然氣的比重,適當控制新增氣的權重,可以使國內終端的天然氣價格有一個相對緩慢的上漲。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天然氣終端價格比較混亂,無論是與國外天然氣價格機制相比,還是從本國節能及優化資源配置的角度,都需要進行改革。最近的氣荒說明了中國現行的天然氣價格體系已經到了改革的關鍵時期,需要改革的方面比較多,需要配套進行。
無論改革如何,天然氣價格會上漲,透明的定價機制是贏得消費者理解的關鍵,定價機制中應當為消費者參與定價留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