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數據顯示,8月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88億立方米,進口約合17.7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9倍。雖然川氣東送以及中亞管道輸送能力提高,但是因需求量大,今冬供應仍存壓力。目前中亞進口天然氣價格明顯高于國內銷售價,中石油集團承擔了巨額虧損。
據9月26日《新京報》
進口天然氣價格明顯高于國內銷售價,中石油集團承擔了巨額虧損,今冬供應存在壓力……這幾個關鍵詞“結合”在一起,或者就發出了天然氣價格即將再次上調的某種信號。事實上,這也并非是輿論的過度猜疑,已經有很多地方的天然氣價格成功實現了漲價。“漲價”讓人敏感,但中石油在天然氣方面承擔的巨額虧損卻也是事實。長期以來,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在到達中國邊境時就已經接近了國內城市天然氣的銷售價格,再加上長途管道運輸,石化巨頭因此承受著相應的成本虧損——這倒也不是矯情,更不是無中生有的抱怨。據統計,國際上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60%,而中國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的四分之一,燃料油價格的三分之一,不到進口天然氣價格的一半。
真正的問題在于,既然如此,承受了巨額虧損的中石油卻何以還是引起輿論倒戈呢?表面上看非常吊詭,其實細一想不難理解。
首先要厘清的是,國內資源行業是一個壟斷或半壟斷市場,石化行業更是高度壟斷行業,壟斷產品的價格并非由供求自發調節,也就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因“天然氣倒掛”的虧損,并不影響石化巨頭的效益。三巨頭的壟斷程度,甚至還要高于電力行業,從開采、輸送直到銷售,整個產業鏈和經營環節都掌握在石化巨頭手里,與其他環節的暴利相比,承受的“天然氣虧損”在某種意義上說,并不是真正市場意義上的虧損。
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其價格的高低,代表著公共福利水平的高低。顯然,盡管天然氣價格“倒掛”,但與原地踏步走的公共消費力相比,資源產品價格不能叫低。資源性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總有太多的可行性經濟數據,可公共生存成本卻沒有納入能源價格改革的范疇中。民生成本在能源價格改革中的缺席或者說“份額”不足,與壟斷的價格話語權密不可分。當前,公眾在能源價格方面的話語權和監督權,僅局限于形式單一的價格聽證會,而聽證會本身就是一種“聽漲會”。
漲價不是目的,價格杠桿存在的要義是解決公共能源資源產品的供給問題,目標是為了建立公平競爭、合理有序的能源市場,這就需要讓公眾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在我看來,必須要建立起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參加的價格協調機制,不能繼續讓石化巨頭“自說自話”、自我裁判了。這個問題不解決,中石油注定要接受鼎沸輿情的倒戈相向。
據9月26日《新京報》
進口天然氣價格明顯高于國內銷售價,中石油集團承擔了巨額虧損,今冬供應存在壓力……這幾個關鍵詞“結合”在一起,或者就發出了天然氣價格即將再次上調的某種信號。事實上,這也并非是輿論的過度猜疑,已經有很多地方的天然氣價格成功實現了漲價。“漲價”讓人敏感,但中石油在天然氣方面承擔的巨額虧損卻也是事實。長期以來,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在到達中國邊境時就已經接近了國內城市天然氣的銷售價格,再加上長途管道運輸,石化巨頭因此承受著相應的成本虧損——這倒也不是矯情,更不是無中生有的抱怨。據統計,國際上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60%,而中國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的四分之一,燃料油價格的三分之一,不到進口天然氣價格的一半。
真正的問題在于,既然如此,承受了巨額虧損的中石油卻何以還是引起輿論倒戈呢?表面上看非常吊詭,其實細一想不難理解。
首先要厘清的是,國內資源行業是一個壟斷或半壟斷市場,石化行業更是高度壟斷行業,壟斷產品的價格并非由供求自發調節,也就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因“天然氣倒掛”的虧損,并不影響石化巨頭的效益。三巨頭的壟斷程度,甚至還要高于電力行業,從開采、輸送直到銷售,整個產業鏈和經營環節都掌握在石化巨頭手里,與其他環節的暴利相比,承受的“天然氣虧損”在某種意義上說,并不是真正市場意義上的虧損。
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其價格的高低,代表著公共福利水平的高低。顯然,盡管天然氣價格“倒掛”,但與原地踏步走的公共消費力相比,資源產品價格不能叫低。資源性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總有太多的可行性經濟數據,可公共生存成本卻沒有納入能源價格改革的范疇中。民生成本在能源價格改革中的缺席或者說“份額”不足,與壟斷的價格話語權密不可分。當前,公眾在能源價格方面的話語權和監督權,僅局限于形式單一的價格聽證會,而聽證會本身就是一種“聽漲會”。
漲價不是目的,價格杠桿存在的要義是解決公共能源資源產品的供給問題,目標是為了建立公平競爭、合理有序的能源市場,這就需要讓公眾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在我看來,必須要建立起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參加的價格協調機制,不能繼續讓石化巨頭“自說自話”、自我裁判了。這個問題不解決,中石油注定要接受鼎沸輿情的倒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