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潔凈環保的優質能源,天然氣具有轉換效率高、環境代價低、投資省和建設周期短等諸多優勢,積極開發和利用天然氣資源已成為全世界能源工業的潮流。我國具有“少油氣多煤炭”的資源國情,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資源成為必然之選。對天然氣能源的積極采用,有利于形成重要的能源基礎,促進節能減排,保障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天然氣工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天然氣的應用遠遠落后。對此,加快天然氣工業的發展,提高天然氣發電比例將成為我國能源下一步重要指向。
專家預測,至“十二五”末,我國天然氣發電將穩步增長,裝機容量預計將達4000萬千瓦;至2020年,約為6000萬千瓦。但受國內天然氣供應稀缺和價格成本不具競爭優勢制約,天然氣發電并不會有太快增長,其經濟性有待改善,各方障礙有待消除。
天然氣發電或迎來發展契機
“與傳統的燃煤發電相比,天然氣發電具有眾多優勢。”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首先是效率高,普通燃煤發電效率一般在40%左右,而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效率則可保持在50%左右;其次是對環境破壞小,在燃燒天然氣的排放氣中,幾乎不含煙塵和二氧化硫,比火電、油電排放的污染物少很多;建設周期短,占地小,天然氣發電機組體積小,占地相應也少,且不需要儲煤與灰渣場地;啟停迅速,運行靈活,燃氣聯合循環機組啟動快,達到滿負荷的時間短,運行靈活,較適合電網調峰。”
“在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常規商業化技術中,天然氣發電最具可行性,它是推動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他進一步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增加天然氣開發利用比重,并提高天然氣發電占比,天然氣發電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針對我國天然氣資源較為稀缺,能否發展天然氣發電的質疑,他認為,“這是一個認識問題。天然氣資源我們確實不多,但是可以購買。要知道,歐洲幾乎沒有天然氣,但歐洲天然氣發電卻占到其發電總量的30%”。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則指出,由于我國天然氣資源比較短缺,長期以來天然氣產業的發展也沒得到足夠重視,因此我國天然氣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天然氣發電發展緩慢,發電比例較低。同時,受制于天然氣供應不足,已建燃氣發電機組也無法實現滿負荷運轉,機組運行效率低,發電量有限。
國家電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咨詢王信茂認為,考慮到我國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的不斷增長,加上從國外引進管道天然氣和LNG,可以彌補我國天然氣資源不足的問題。鑒于天然氣比煤炭、石油在碳排放方面更具優勢,我國應積極發展天然氣產業,努力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有數據顯示,從世界范圍來看,天然氣大多用于發電。日本70%的天然氣用于發電,占其國內發電總量的28%;美國天然氣發電比例超過了20%;歐洲的天然氣發電占比也在30%以上。而目前,我國的天然氣則主要用作居民生活用氣和發展天然氣化工,二者在我國天然氣消費中所占比例超過了50%。但是,這種消費方式大大降低了天然氣的利用率,造成了天然氣資源的浪費,并且對環境的改善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利用天然氣發電,將能夠改變我國天然氣以及能源利用結構,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
而我國的天然氣發電,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中,煤電占71.43%,天然氣發電僅占2.94%。即使國內已經建造了數量不少的燃氣機組,但并沒有完全發揮應有的功效。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江冰表示,“十二五”期間,將通過大力發展核電、水電、風電,以及增加天然氣的消費,到“十二五”末期,能源消費結構應該取得比較大的改觀,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消費總量從目前的3.9%達到8.3%。
在此背景下,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有關專家預測,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約為4000萬千瓦,至2020年約為6000萬千瓦。而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不到3000萬千瓦。
發展障礙重重
盡管天然氣發電的好處眾多,但制約其發展的障礙依然明顯。據專家透露,天然氣資源缺乏和價格居高難下是主要障礙。
“氣短”制約顯現。從總量上看,我國天然氣工業經歷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供求缺口加大。根據中國社科院能源藍皮書預測,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需缺口將擴大到700億~1100億立方米。從地區分布結構來看,“氣的分布與消費不一致,存在資源和市場錯位現象”,李際認為。天然氣發電多用LNG,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鑒于消費市場主要在東部,西氣經長途管道運輸至東部,中間環節成本也會較高。據社科院能源藍皮書分析,中國2010年以后的天然氣消費市場將集中在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
天然氣電廠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尷尬。由于天然氣開采、挖掘和運輸過程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按照國際慣例,天然氣供應商和購買者之間,一般必須簽訂“照付不議”合同,共同分擔風險,保證天然氣供需關系長期穩定。“照付不議”合同,是指在市場變化情況下,付費不得變更,用戶用氣未達到一定量,仍須按此量付款;供氣方供氣未達到此量時,要對用戶作相應補償。作為西二線天然氣的大用戶,天然氣電廠必須確定其天然氣的需求量,以規避“照付不議”合同的風險。然而,天然氣電廠自身很難確定其每年的氣量需求,因為在我國的電力系統調度機制下,電廠不能自行決定年發電小時數,而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電廠的年利用小時數,電網公司根據負荷需求形勢,對不同類型的機組安排發電調度計劃。因此,天然氣電廠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氣源的落實和氣量的確定是兩個很大的難題。
天然氣供氣方式與電網調峰之間相互制約。天然氣電廠燃氣聯合循環機組具有運行靈活、啟停迅速的技術優勢,在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對電網調峰和安全穩定運行均十分有利。但如果天然氣電廠按調峰方式運行,不僅要求氣源可靠、供應穩定,而且供氣要能適應電廠日發電調峰及季節性變化的需要,并具備較大的供氣靈活性。而在天然氣電廠的“照付不議”合同中,一般將年合同氣量按365天平均分配到每日,對超過日合同氣量的不作保證,從而使得電廠僅具備有限的日調峰能力。由于供氣方只能按合同供氣而無法按發電需求供氣以及電網調峰具有較強的時段性,致使天然氣電廠時常面臨電網運行高峰期需要加大發電力度時供氣不足,從而導致發電不足,處于難以起到調峰作用的窘境。
價格缺乏競爭力。從定價方式來看,我國上網電價定價機制不合理,終端用戶價格國家制定,并沒有體現社會效益、環保效益以及調峰的效益。正是因為缺乏涵括資源稀缺、環境等外部性成本在內的真實成本,優質能源與煤炭比價關系無法理順。相比之下,煤炭發電比天然氣發電成本更低,電網企業缺乏動力支持天然氣發電的發展。由于天然氣特別是進口LNG成本較高,因此天然氣電廠按現行電力市場的定價方式將無法與燃煤發電競爭。天然氣發電多用LNG,而據專家透露,我國之前簽訂的一系列LNG合約,除深圳大鵬項目價格較低外,其余價格都較為昂貴,不具備與燃煤發電經濟性競爭的實力。
目前我國規劃建設的天然氣電廠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各有差異,但關于其經濟性分析的結論卻是一致的,即天然氣電廠的上網電價高于同地區的脫硫燃煤機組的上網電價。不僅我國如此,從國際范圍來看也是如此。據統計,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天然氣發電成本高于燃煤發電成本的客觀事實。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天然氣產業目前存在價格過高的問題。美國天然氣發電大概也就不到0.9元錢,中國天然氣發電要2.5元多。
加快發展≠大發展
在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進程中,推進優質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是題中之義。
然而,我國天然氣資源匱乏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著眼實際。國家發展改革委2007年頒布的天然氣利用政策中,將天然氣利用分為優先類、允許類、限制類和禁止類,其中城市燃氣屬于優先類,天然氣發電根據情況分別劃分至允許類和限制類。
“綜合起來看,天然氣發電是好的。但受資源條件、價格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發展天然氣發電仍要立足國情,適度發展。”李際解釋說。
出于價格及經濟承受力考慮,西部地區因煤價相比更有優勢,大多選擇燃煤發電。東部發達地區的承受力更好,加上有的地方受廠址條件所限無法建燃煤電廠,同時又要保證自身供電安全,決定了其可能要大力發展天然氣發電。
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同地區的天然氣發電增長速度會有所不同。專家指出,以廣東為例,鑒于其本地供電主要依靠西電東送,為了電網安全,2020年之前天然氣發電會快速增長。在氣源可靠、氣價可承受的前提下,在負荷中心地區適度建設燃氣電站,充分發揮天然氣發電機組啟動迅速、熱效率高的長處,承擔系統調峰任務;同時,逐步發展高效的分布式熱電冷綜合能源系統,或是天然氣發電下一步重要指向。
專家預測,至“十二五”末,我國天然氣發電將穩步增長,裝機容量預計將達4000萬千瓦;至2020年,約為6000萬千瓦。但受國內天然氣供應稀缺和價格成本不具競爭優勢制約,天然氣發電并不會有太快增長,其經濟性有待改善,各方障礙有待消除。
天然氣發電或迎來發展契機
“與傳統的燃煤發電相比,天然氣發電具有眾多優勢。”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首先是效率高,普通燃煤發電效率一般在40%左右,而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效率則可保持在50%左右;其次是對環境破壞小,在燃燒天然氣的排放氣中,幾乎不含煙塵和二氧化硫,比火電、油電排放的污染物少很多;建設周期短,占地小,天然氣發電機組體積小,占地相應也少,且不需要儲煤與灰渣場地;啟停迅速,運行靈活,燃氣聯合循環機組啟動快,達到滿負荷的時間短,運行靈活,較適合電網調峰。”
“在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常規商業化技術中,天然氣發電最具可行性,它是推動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他進一步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增加天然氣開發利用比重,并提高天然氣發電占比,天然氣發電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針對我國天然氣資源較為稀缺,能否發展天然氣發電的質疑,他認為,“這是一個認識問題。天然氣資源我們確實不多,但是可以購買。要知道,歐洲幾乎沒有天然氣,但歐洲天然氣發電卻占到其發電總量的30%”。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則指出,由于我國天然氣資源比較短缺,長期以來天然氣產業的發展也沒得到足夠重視,因此我國天然氣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天然氣發電發展緩慢,發電比例較低。同時,受制于天然氣供應不足,已建燃氣發電機組也無法實現滿負荷運轉,機組運行效率低,發電量有限。
國家電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咨詢王信茂認為,考慮到我國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的不斷增長,加上從國外引進管道天然氣和LNG,可以彌補我國天然氣資源不足的問題。鑒于天然氣比煤炭、石油在碳排放方面更具優勢,我國應積極發展天然氣產業,努力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有數據顯示,從世界范圍來看,天然氣大多用于發電。日本70%的天然氣用于發電,占其國內發電總量的28%;美國天然氣發電比例超過了20%;歐洲的天然氣發電占比也在30%以上。而目前,我國的天然氣則主要用作居民生活用氣和發展天然氣化工,二者在我國天然氣消費中所占比例超過了50%。但是,這種消費方式大大降低了天然氣的利用率,造成了天然氣資源的浪費,并且對環境的改善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利用天然氣發電,將能夠改變我國天然氣以及能源利用結構,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
而我國的天然氣發電,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中,煤電占71.43%,天然氣發電僅占2.94%。即使國內已經建造了數量不少的燃氣機組,但并沒有完全發揮應有的功效。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江冰表示,“十二五”期間,將通過大力發展核電、水電、風電,以及增加天然氣的消費,到“十二五”末期,能源消費結構應該取得比較大的改觀,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消費總量從目前的3.9%達到8.3%。
在此背景下,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有關專家預測,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約為4000萬千瓦,至2020年約為6000萬千瓦。而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不到3000萬千瓦。
發展障礙重重
盡管天然氣發電的好處眾多,但制約其發展的障礙依然明顯。據專家透露,天然氣資源缺乏和價格居高難下是主要障礙。
“氣短”制約顯現。從總量上看,我國天然氣工業經歷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供求缺口加大。根據中國社科院能源藍皮書預測,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需缺口將擴大到700億~1100億立方米。從地區分布結構來看,“氣的分布與消費不一致,存在資源和市場錯位現象”,李際認為。天然氣發電多用LNG,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鑒于消費市場主要在東部,西氣經長途管道運輸至東部,中間環節成本也會較高。據社科院能源藍皮書分析,中國2010年以后的天然氣消費市場將集中在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
天然氣電廠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尷尬。由于天然氣開采、挖掘和運輸過程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按照國際慣例,天然氣供應商和購買者之間,一般必須簽訂“照付不議”合同,共同分擔風險,保證天然氣供需關系長期穩定。“照付不議”合同,是指在市場變化情況下,付費不得變更,用戶用氣未達到一定量,仍須按此量付款;供氣方供氣未達到此量時,要對用戶作相應補償。作為西二線天然氣的大用戶,天然氣電廠必須確定其天然氣的需求量,以規避“照付不議”合同的風險。然而,天然氣電廠自身很難確定其每年的氣量需求,因為在我國的電力系統調度機制下,電廠不能自行決定年發電小時數,而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電廠的年利用小時數,電網公司根據負荷需求形勢,對不同類型的機組安排發電調度計劃。因此,天然氣電廠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氣源的落實和氣量的確定是兩個很大的難題。
天然氣供氣方式與電網調峰之間相互制約。天然氣電廠燃氣聯合循環機組具有運行靈活、啟停迅速的技術優勢,在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對電網調峰和安全穩定運行均十分有利。但如果天然氣電廠按調峰方式運行,不僅要求氣源可靠、供應穩定,而且供氣要能適應電廠日發電調峰及季節性變化的需要,并具備較大的供氣靈活性。而在天然氣電廠的“照付不議”合同中,一般將年合同氣量按365天平均分配到每日,對超過日合同氣量的不作保證,從而使得電廠僅具備有限的日調峰能力。由于供氣方只能按合同供氣而無法按發電需求供氣以及電網調峰具有較強的時段性,致使天然氣電廠時常面臨電網運行高峰期需要加大發電力度時供氣不足,從而導致發電不足,處于難以起到調峰作用的窘境。
價格缺乏競爭力。從定價方式來看,我國上網電價定價機制不合理,終端用戶價格國家制定,并沒有體現社會效益、環保效益以及調峰的效益。正是因為缺乏涵括資源稀缺、環境等外部性成本在內的真實成本,優質能源與煤炭比價關系無法理順。相比之下,煤炭發電比天然氣發電成本更低,電網企業缺乏動力支持天然氣發電的發展。由于天然氣特別是進口LNG成本較高,因此天然氣電廠按現行電力市場的定價方式將無法與燃煤發電競爭。天然氣發電多用LNG,而據專家透露,我國之前簽訂的一系列LNG合約,除深圳大鵬項目價格較低外,其余價格都較為昂貴,不具備與燃煤發電經濟性競爭的實力。
目前我國規劃建設的天然氣電廠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各有差異,但關于其經濟性分析的結論卻是一致的,即天然氣電廠的上網電價高于同地區的脫硫燃煤機組的上網電價。不僅我國如此,從國際范圍來看也是如此。據統計,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天然氣發電成本高于燃煤發電成本的客觀事實。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天然氣產業目前存在價格過高的問題。美國天然氣發電大概也就不到0.9元錢,中國天然氣發電要2.5元多。
加快發展≠大發展
在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進程中,推進優質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是題中之義。
然而,我國天然氣資源匱乏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著眼實際。國家發展改革委2007年頒布的天然氣利用政策中,將天然氣利用分為優先類、允許類、限制類和禁止類,其中城市燃氣屬于優先類,天然氣發電根據情況分別劃分至允許類和限制類。
“綜合起來看,天然氣發電是好的。但受資源條件、價格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發展天然氣發電仍要立足國情,適度發展。”李際解釋說。
出于價格及經濟承受力考慮,西部地區因煤價相比更有優勢,大多選擇燃煤發電。東部發達地區的承受力更好,加上有的地方受廠址條件所限無法建燃煤電廠,同時又要保證自身供電安全,決定了其可能要大力發展天然氣發電。
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同地區的天然氣發電增長速度會有所不同。專家指出,以廣東為例,鑒于其本地供電主要依靠西電東送,為了電網安全,2020年之前天然氣發電會快速增長。在氣源可靠、氣價可承受的前提下,在負荷中心地區適度建設燃氣電站,充分發揮天然氣發電機組啟動迅速、熱效率高的長處,承擔系統調峰任務;同時,逐步發展高效的分布式熱電冷綜合能源系統,或是天然氣發電下一步重要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