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我國天然氣需求量持續迅猛增長形勢,以及部分地區供不應求局面,除了繼續做好“節流”文章外,如何從“開源”上深挖潛力,無疑是解決我國天然氣產業可持續發展課題的重要途徑。
記者近日采訪了我國著名的石油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他指出,立足我國需要大量能源的現實,中國應堅持走多元化的天然氣發展之路,而且,從一開始就應堅持走好這條路:在牢牢立足自產的同時,在確保國家戰略安全的前提下,放手進口天然氣。他認為,中國在進口天然氣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種優勢首先是地理上的。我國北接天然氣大國俄羅斯,西臨新興氣源地中亞,南部有中緬管道,東部沿??梢赃M口LNG,例如中東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的液化天然氣等。
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全世界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例大概在23%—24%左右,而中國只有4%,與世界平均值相差甚遠。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中的清潔能源,無疑是化石能源時代和新的清潔能源時代之間的橋梁,也是改善能源結構最現實的資源。另外,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增長極為迅速,快速增加的產量目前仍然跟不上飛速上漲的消費量。要真正滿足全國需求,仍需付出巨大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把握一定界限的對外依存度條件下,放手開展多元化進口。
針對當前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全球天然氣供應將嚴重過剩,以及目前國際市場天然氣供大于求的情況,邱中建解釋,這只是階段性現象,并且也是中國增加進口的一個機會。
邱中建指出,雖然全球天然氣市場個別時期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但從長遠來看,天然氣占整個能源的比例肯定會越來越大,需求量肯定也會越來越大。加之世界資源分布不均衡,天然氣產量過剩的機會并不多。
發展多元化進口并不意味著我國天然氣儲量沒有“后勁”。我國自身天然氣的資源量不容小覷。邱中建指出,我國天然氣發展大體滯后石油工業30年。他形象地稱之為“今天天然氣的發展狀態相當于當年發現大慶油田的階段”,因此還有巨大的潛力,有待發展。
他指出,國內已經探明的剩余可采儲量3.7萬億立方米,相當于可采儲量30億噸油當量,甚至超過當年大慶油田發現時期的儲量,照目前800億立方米到900億立方米年產量計算,可開采40年,這其中還不包括大量非常規天然氣。隨著勘探的深入和技術的發展,天然氣可采儲量還將繼續增長。
邱中建將國內天然氣富集區總結為10個“點”:第一類屬大型富集區,包括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近期已探明的可采儲量都在上萬億立方米以上;第二類為青海柴達木、松遼、準噶爾三大盆地,近期大體是3000億立方米到5000億立方米的范圍;然后海上有3個盆地,東海、珠江口、瓊東南,再加上一個巨大的南海深水區,潛力巨大。
因此,邱中建認為,最近一兩年產生的用氣緊張現象是天然氣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矛盾,而不是資源方面的問題。在全球和國內如此規模的儲量潛力下,只要機制健全,隨著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加大,管網運輸和儲氣調峰能力不斷增大,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趨于合理,避免用氣緊張應該不會有太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