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中國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行動,科技部國際合作司2008年10月21日在京舉辦了“中意(意大利)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國建筑領域規劃類清潔發展機制合作計劃(PCDM)”中方啟動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燕山大學、青島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北京科吉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多里諾工程咨詢公司、歐瑞投資基金公司等10余家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30余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持。會議指出,目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而PCDM作為CDM的擴展與延伸,將是2012年以后“后京都議定書時期”的主要減排機制。該機制在中國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將為諸多領域,特別是建筑節能領域帶來重大機遇,有利于加強中國與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科技部黨組書記李學勇在2008年10月16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指出,科技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載體是:創新體制機制,轉變管理方式,落實規劃綱要,實現重點突破。可以講,中意在中國建筑領域的PCDM合作計劃正是國際科技合作對科學發展觀的一次有益實踐。
首先,這一合作計劃在體制機制方面將會有所創新。計劃的目的包括了要評估PCDM國際規則與中國建筑節能政策、標準的協調性,探索發揮其協調效應的途徑,以及推動改進中國建筑領域實施PCDM項目的政策。目前,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發布了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健全建設領域節能減排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只有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層面入手,才能有力地推動節能減排活動。通過該計劃的研究,將為中國建筑節能領域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其次,這一計劃還體現了管理方式的轉變。項目的中方參與單位中,既有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作為官方代表,發揮宏觀管理和服務的作用,又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等科研機構,還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燕山大學、青島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更有北京科吉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多里諾工程咨詢公司、歐瑞投資基金公司等企業參與,采取的是典型的官產學研相結合的運作模式。由于開展PCDM項目是一項技術難度高、程序復雜,極富挑戰性的研究開發工作,必須充分發揮多方力量,才能針對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找到解決的根本途徑。
再次,該計劃還是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重要體現。《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是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的優先主題之一。重點研究開發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建筑節能技術與設備,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精致建造和綠色建筑施工技術與裝備,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建筑節能技術標準。本計劃將通過識別適合PCDM項目實施的地區、建筑類型、節能活動和技術選擇,確定最適合PCDM項目開發的活動規則和具體活動項目,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建筑節能技術。
最后,這一計劃將采取重點突破、逐步推廣的方式。計劃的研究目的包括識別中國建筑領域實施PCDM的重點地區,開展中國建筑領域實施PCDM的能力建設,并在北京建設示范住宅小區進行試點。該計劃將收集和分析中國建筑節能的數據、資料和節能的成本受益,分析在中國地區差異大、建筑類型復雜多樣的前提下實施PCDM的潛力。從目前來講,合作計劃將重點選擇中國北方地區的城市新型建筑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今后會逐步擴大到其他地區和其他建筑類型。
作為中意政府間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該合作還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中國科學技術部和意大利環境國土部分別于2002年4月8日和2003年7月24日簽署了“中—意環境科技合作協議”及“建立中—意能源環境便捷基金協議”,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合作,對中意雙方共同在華開展的環境與能源領域的合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5年來,該基金共獲得意大利環境國土部贈款4600萬歐元,支持了近30個合作項目,其中600萬歐元用于中意在中國建筑領域的PCDM合作計劃。該合作計劃正是抓住了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利用PCDM給中國帶來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了國際資源。
通過開展這樣一個合作計劃,所有參與單位都可以學習到國際上的先進理念,推動PCDM項目的進展。據了解,作為一種新的國際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機制,盡管有CDM實施幾年來在政策管理、人力資源和技術規范方面的經驗,但PCDM在中國的開展還面臨一些問題,如新機制無經驗可循、國內相關政策欠缺、技術支撐不足、市場激勵不足等。這一合作計劃的實施,由于有政府、科研院所及企業各方的參與,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參與單位可以促進彼此經驗的分享,有利于知識快速、全方位的擴散,培養一批PCDM領域的專業人才,為應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能力建設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