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天然氣作為一種優質、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一直受到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世界天然氣工業發展迅速。一些專家預測,21世紀將是天然氣的世紀。我國天然氣工業當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僅占2.1%,遠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
為了適應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天然氣工業必須有一個大發展。加快天然氣開發利用、擴大天然氣應用領域,不僅可以改善能源結構、而且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對于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天然氣工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天然氣發展必須加大市場開發的力度。市場研究是市場開發的首要環節,也是推動天然氣利用的前提條件。
2 天然氣利用現狀
我國是開發利用天然氣最早的國家,天然氣資源儲藏量達38×1012m3,目前已探明儲量僅占5%,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僅占2.1%,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近幾十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天然氣的開發利用也有了較快發展,但總體利用水平比較低。由于天然氣產量比較低,天然氣利用基本上是“以產定用”。主要利用地區是鄰近天然氣田的城鎮及工業區,主要消費部門是化肥及其它化工、發電、城市民用燃料、氣田開采及其它工業燃料,其中用于化肥及其它化工生產的天然氣占消費總量的42.7%;其次是油氣田生產用氣,占消費總量的18.9%;城市燃氣消費占14.6%,包括天然氣汽車用氣335×108m3;發電用氣比例較小。
3 天然氣利用發展的潛力
我國天然氣利用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然氣需求將大幅度增長,二是天然氣利用方向將發生變化。各種能源的供應潛力和能源利用的技術經濟性將影響能源利用的發展方向。天然氣是良好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在多數情況下天然氣在技術經濟上優于石油、煤炭、電力等能源。根據我國國情、世界利用天然氣的經驗和趨勢,我國天然氣利用的方向將是:以氣代油、以氣發電和城市氣化。化工用天然氣的數量會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所占比例將逐漸降低。
3.1以氣代油
我國目前已是一個石油進口國,國內石油資源不能滿足經濟增長需要,以天然氣代替工業中油品燃料和原料,有利于緩解油品供應緊張,保證能源供應和改善環境。在一般情況下,天然氣價格要低于油品,而天然氣的燃燒性能卻優于油品,因此易于被用戶接受。
3.2 以氣發電
我國電力消費增長速度高于總能源消費增長速度,目前發電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由此產生環境、煤炭生產和運輸、電廠占地耗水和電網調節等一系列問題。采用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投資、保護環境、增大電網調峰能力、減少占地和耗水。由于天然氣發電有以上優勢,亞洲日本、韓國等經濟發展較快國家,天然氣大部分用于發電。另外,發電用氣量很大,有利于在市場開發初期盡快達到供氣的經濟規模。
3.3城市氣化
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收入增長較快,城市燃氣化是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質量和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天然氣在技術經濟上優于煤氣和液化石油氣,實現的可能性較大。城市氣化需要投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有利于促進內需,拉動國家經濟增長。
4 天然氣利用和發展的前題條件——輸氣管道的規劃建設
業內專家認為,調整能源結構的要求將使未來10年~20年內,我國天然氣管道在管道工業中占首位,并得到快速發展。
近期,我國正在建設開工的天然氣管線有四條,即澀北—西寧—蘭州管線、四川忠縣—武漢管線、陜北靖邊—北京復線及西氣東輸管線。西氣東輸管線西起新疆的輪南,經陜北靖邊至上海,全長4000km,直徑為1016mm,輸量最終達到200×108m3/a,現已開工,2003年靖邊至上海段竣工通氣,2004年將全線貫通投產。
我國新疆庫車附近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但這些資源壓在地下,變不成經濟優勢,而長江三角洲地區85%的能源靠外地調入,調入的能源以煤為主,大約每年消耗4200×104t煤,占一次能源的70%左右,空氣污染十分嚴重。據統計,近年來上海市酸雨發生率為11%;江蘇省酸雨發生率為21%;浙江省,包括杭州市的酸雨發生率高達50%。
使用天然氣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二氧化硫將下降98%,二氧化碳、煙塵、粉塵亦會大幅下降。
由此看來,“西氣東輸”不僅拉開了西部大開發的序幕,也拉開了我國能源結構改變的序幕,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環保意義。
西氣東輸序幕拉開后,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啟動中俄管線。預計中俄管線將由內蒙古的滿洲里市進入我國,將氣化內蒙古自治區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5個省。根據需要,我國還有可能由西西伯利亞、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區引入天然氣。未來10年~20年內,我國的天然氣管道將在世界上“后來者居上”,無論是在長度上還是在技術和管理上都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家正在結合西部大開發,對能源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以氣補油”計劃,大規模開發利用天然氣。
目前,國家已開始全國天然氣管網的大規模建設,特別是啟動了西部大開發序幕性工程的“西氣東輸”工程。
5 天然氣需求較大,但市場開拓難度大
5.1天然氣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消費潛力較大
目前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遠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亞洲平均水平。國內天然氣市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天然氣發電和工業用氣以及城市燃氣等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05年,天然氣生產量達到500×108m3,增加230×108m3,年均增長13.19%;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將逐步增加到5.6%。
5.2天然氣具備快速發展的資源基礎
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柴達木、鶯瓊、東海六大盆地為主的氣層氣資源區和渤海灣、松遼、準噶爾三大盆地氣層氣與溶解氣共存資源區的格局。
另外,我國周邊國家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天然氣資源豐富,占世界天然氣總地質資源量的32.7%,剩余可采儲量54.51×1012m3。這些國家每年尚有400~600×108m3產能的天然氣需尋找新市場。我國已與上述各國進行了多年的有關向我國輸送天然氣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5.3市場開拓難度大
天然氣市場的開拓主要取決于氣價及天然氣消費結構等因素。我國天然氣價格偏高,而消費者價格承受能力差,因此市場開拓難度大。
天然氣價格主要受制于上游成本和中游管輸費。一方面,我國絕大多數天然氣產區地質條件復雜,如產層薄、含氣豐度低和埋深大及地表條件惡劣,決定了天然氣上游成本投入較高;另一方面,我國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遠離東部經濟發達的天然氣主要消費市場,管輸費用高,占氣價比例較大。由于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天然氣價格偏高。從天然氣消費結構上看,目前我國天然氣主要用于化工、油氣田開采和發電等工業部門,它們在天然氣消費中所占比例在 87%以上,其中化肥生產就占38.3%。但化肥用氣的氣價和天然氣作為工業燃料的氣價承受能力差。價格承受能力最大的居民用氣在天然氣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不到11%,且目前全國有配氣管網的城市很少。建設城市配氣管網、新建用氣項目、改擴建用氣設施等用氣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些都進一步加大了天然氣市場的開拓難度。
6 抓住西氣東輸、海氣登陸機遇,實現天然氣工業快速發展
開發利用天然氣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緩解石油供需壓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力爭在今后10~15年內建成全國天然氣工業體系,實現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
在加快上游建設的同時,要組建強有力的營銷體系。對迫切需要開發利用天然氣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落實用氣計劃。
“十五”期間,重點加快建設新疆輪南上海的“西氣東輸”管道干線和澀北西寧蘭州等陸上輸氣管道,以及東海氣田春曉寧波、南海氣田東方1—1井至東方市海底輸氣管道。還要加快建設地下儲氣庫及引進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
經過“十五”或更長一點時間的努力,建成西氣東輸管道干線、實施海氣登陸管道工程,促進天然氣上下游協調發展,在全國形成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和海域四個累計探明儲量在1012m3以上、年產量在100×108m3以上的天然氣生產基地。
同時要加快發展煤層氣產業,重點是加快沁水盆地、河東煤田、兩淮地區、韓城及六盤水地區等含煤盆地的煤層氣勘探開發,建成3~5個煤層氣開發利用示范基地。
7 積極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國內油氣勘探,增加后備儲量
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引導企業增加勘探投入,加大勘探力度。研究集中利用國家石油地質事業費和資源補償費,沒立專項風險勘探基金,開展國內天然氣勘查,打破目前石油天然氣企業海、陸劃界和區域壟斷的局面,促進競爭,加快摸清國內整體資源狀況,逐步改善儲采結構,形成一定程度的國家石油天然氣資源儲備。
本著“優勢互補、雙贏互利”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我國陸上、海上石油天然氣資源對外合作條例,擴大對外合作勘探開發石油天然氣的范圍和領域。鼓勵外國公司投入勘探油氣資源潛力較大、風險也較大的地區;投資開發未動用儲量和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參與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天然氣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對達到經濟極限含水和極限產量的老油氣田,制定尾礦政策。研究通過減免稅費等政策,提高企業開采邊際儲量的積極性,延長油氣田的有效開采期,提高資源利用率。
8 大力發展天然氣工業,優化能源結構
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適當提高天然氣投資在油氣總投資中的比例,盡快增加儲量和提高產量。鼓勵多渠道籌集天然氣勘探、開發、管道運輸及其利用項目的建設投資。充分調動地方、社會、企業各方面的積極性,把天然氣推向市場,本著誰用氣,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多方面籌集建設投資。同時,積極提倡石油工業擴大開放,鼓勵合作或利用外資參與天然氣管道運輸和發電、化工等下游項目。
對天然氣項目在貸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優惠政策。在天然氣價格、稅收、環境保護和利用方面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天然氣工業發展的法規,支持天然氣工業的發展。
天然氣作為一種優質、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一直受到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世界天然氣工業發展迅速。一些專家預測,21世紀將是天然氣的世紀。我國天然氣工業當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僅占2.1%,遠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
為了適應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天然氣工業必須有一個大發展。加快天然氣開發利用、擴大天然氣應用領域,不僅可以改善能源結構、而且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對于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天然氣工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天然氣發展必須加大市場開發的力度。市場研究是市場開發的首要環節,也是推動天然氣利用的前提條件。
2 天然氣利用現狀
我國是開發利用天然氣最早的國家,天然氣資源儲藏量達38×1012m3,目前已探明儲量僅占5%,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僅占2.1%,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近幾十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天然氣的開發利用也有了較快發展,但總體利用水平比較低。由于天然氣產量比較低,天然氣利用基本上是“以產定用”。主要利用地區是鄰近天然氣田的城鎮及工業區,主要消費部門是化肥及其它化工、發電、城市民用燃料、氣田開采及其它工業燃料,其中用于化肥及其它化工生產的天然氣占消費總量的42.7%;其次是油氣田生產用氣,占消費總量的18.9%;城市燃氣消費占14.6%,包括天然氣汽車用氣335×108m3;發電用氣比例較小。
3 天然氣利用發展的潛力
我國天然氣利用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然氣需求將大幅度增長,二是天然氣利用方向將發生變化。各種能源的供應潛力和能源利用的技術經濟性將影響能源利用的發展方向。天然氣是良好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在多數情況下天然氣在技術經濟上優于石油、煤炭、電力等能源。根據我國國情、世界利用天然氣的經驗和趨勢,我國天然氣利用的方向將是:以氣代油、以氣發電和城市氣化。化工用天然氣的數量會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所占比例將逐漸降低。
3.1以氣代油
我國目前已是一個石油進口國,國內石油資源不能滿足經濟增長需要,以天然氣代替工業中油品燃料和原料,有利于緩解油品供應緊張,保證能源供應和改善環境。在一般情況下,天然氣價格要低于油品,而天然氣的燃燒性能卻優于油品,因此易于被用戶接受。
3.2 以氣發電
我國電力消費增長速度高于總能源消費增長速度,目前發電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由此產生環境、煤炭生產和運輸、電廠占地耗水和電網調節等一系列問題。采用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投資、保護環境、增大電網調峰能力、減少占地和耗水。由于天然氣發電有以上優勢,亞洲日本、韓國等經濟發展較快國家,天然氣大部分用于發電。另外,發電用氣量很大,有利于在市場開發初期盡快達到供氣的經濟規模。
3.3城市氣化
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收入增長較快,城市燃氣化是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質量和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天然氣在技術經濟上優于煤氣和液化石油氣,實現的可能性較大。城市氣化需要投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有利于促進內需,拉動國家經濟增長。
4 天然氣利用和發展的前題條件——輸氣管道的規劃建設
業內專家認為,調整能源結構的要求將使未來10年~20年內,我國天然氣管道在管道工業中占首位,并得到快速發展。
近期,我國正在建設開工的天然氣管線有四條,即澀北—西寧—蘭州管線、四川忠縣—武漢管線、陜北靖邊—北京復線及西氣東輸管線。西氣東輸管線西起新疆的輪南,經陜北靖邊至上海,全長4000km,直徑為1016mm,輸量最終達到200×108m3/a,現已開工,2003年靖邊至上海段竣工通氣,2004年將全線貫通投產。
我國新疆庫車附近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但這些資源壓在地下,變不成經濟優勢,而長江三角洲地區85%的能源靠外地調入,調入的能源以煤為主,大約每年消耗4200×104t煤,占一次能源的70%左右,空氣污染十分嚴重。據統計,近年來上海市酸雨發生率為11%;江蘇省酸雨發生率為21%;浙江省,包括杭州市的酸雨發生率高達50%。
使用天然氣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二氧化硫將下降98%,二氧化碳、煙塵、粉塵亦會大幅下降。
由此看來,“西氣東輸”不僅拉開了西部大開發的序幕,也拉開了我國能源結構改變的序幕,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環保意義。
西氣東輸序幕拉開后,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啟動中俄管線。預計中俄管線將由內蒙古的滿洲里市進入我國,將氣化內蒙古自治區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5個省。根據需要,我國還有可能由西西伯利亞、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區引入天然氣。未來10年~20年內,我國的天然氣管道將在世界上“后來者居上”,無論是在長度上還是在技術和管理上都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家正在結合西部大開發,對能源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以氣補油”計劃,大規模開發利用天然氣。
目前,國家已開始全國天然氣管網的大規模建設,特別是啟動了西部大開發序幕性工程的“西氣東輸”工程。
5 天然氣需求較大,但市場開拓難度大
5.1天然氣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消費潛力較大
目前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遠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亞洲平均水平。國內天然氣市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天然氣發電和工業用氣以及城市燃氣等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05年,天然氣生產量達到500×108m3,增加230×108m3,年均增長13.19%;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將逐步增加到5.6%。
5.2天然氣具備快速發展的資源基礎
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柴達木、鶯瓊、東海六大盆地為主的氣層氣資源區和渤海灣、松遼、準噶爾三大盆地氣層氣與溶解氣共存資源區的格局。
另外,我國周邊國家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天然氣資源豐富,占世界天然氣總地質資源量的32.7%,剩余可采儲量54.51×1012m3。這些國家每年尚有400~600×108m3產能的天然氣需尋找新市場。我國已與上述各國進行了多年的有關向我國輸送天然氣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5.3市場開拓難度大
天然氣市場的開拓主要取決于氣價及天然氣消費結構等因素。我國天然氣價格偏高,而消費者價格承受能力差,因此市場開拓難度大。
天然氣價格主要受制于上游成本和中游管輸費。一方面,我國絕大多數天然氣產區地質條件復雜,如產層薄、含氣豐度低和埋深大及地表條件惡劣,決定了天然氣上游成本投入較高;另一方面,我國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遠離東部經濟發達的天然氣主要消費市場,管輸費用高,占氣價比例較大。由于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天然氣價格偏高。從天然氣消費結構上看,目前我國天然氣主要用于化工、油氣田開采和發電等工業部門,它們在天然氣消費中所占比例在 87%以上,其中化肥生產就占38.3%。但化肥用氣的氣價和天然氣作為工業燃料的氣價承受能力差。價格承受能力最大的居民用氣在天然氣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不到11%,且目前全國有配氣管網的城市很少。建設城市配氣管網、新建用氣項目、改擴建用氣設施等用氣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些都進一步加大了天然氣市場的開拓難度。
6 抓住西氣東輸、海氣登陸機遇,實現天然氣工業快速發展
開發利用天然氣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緩解石油供需壓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力爭在今后10~15年內建成全國天然氣工業體系,實現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
在加快上游建設的同時,要組建強有力的營銷體系。對迫切需要開發利用天然氣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落實用氣計劃。
“十五”期間,重點加快建設新疆輪南上海的“西氣東輸”管道干線和澀北西寧蘭州等陸上輸氣管道,以及東海氣田春曉寧波、南海氣田東方1—1井至東方市海底輸氣管道。還要加快建設地下儲氣庫及引進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
經過“十五”或更長一點時間的努力,建成西氣東輸管道干線、實施海氣登陸管道工程,促進天然氣上下游協調發展,在全國形成四川、鄂爾多斯、塔里木和海域四個累計探明儲量在1012m3以上、年產量在100×108m3以上的天然氣生產基地。
同時要加快發展煤層氣產業,重點是加快沁水盆地、河東煤田、兩淮地區、韓城及六盤水地區等含煤盆地的煤層氣勘探開發,建成3~5個煤層氣開發利用示范基地。
7 積極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國內油氣勘探,增加后備儲量
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引導企業增加勘探投入,加大勘探力度。研究集中利用國家石油地質事業費和資源補償費,沒立專項風險勘探基金,開展國內天然氣勘查,打破目前石油天然氣企業海、陸劃界和區域壟斷的局面,促進競爭,加快摸清國內整體資源狀況,逐步改善儲采結構,形成一定程度的國家石油天然氣資源儲備。
本著“優勢互補、雙贏互利”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我國陸上、海上石油天然氣資源對外合作條例,擴大對外合作勘探開發石油天然氣的范圍和領域。鼓勵外國公司投入勘探油氣資源潛力較大、風險也較大的地區;投資開發未動用儲量和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參與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天然氣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對達到經濟極限含水和極限產量的老油氣田,制定尾礦政策。研究通過減免稅費等政策,提高企業開采邊際儲量的積極性,延長油氣田的有效開采期,提高資源利用率。
8 大力發展天然氣工業,優化能源結構
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適當提高天然氣投資在油氣總投資中的比例,盡快增加儲量和提高產量。鼓勵多渠道籌集天然氣勘探、開發、管道運輸及其利用項目的建設投資。充分調動地方、社會、企業各方面的積極性,把天然氣推向市場,本著誰用氣,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多方面籌集建設投資。同時,積極提倡石油工業擴大開放,鼓勵合作或利用外資參與天然氣管道運輸和發電、化工等下游項目。
對天然氣項目在貸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優惠政策。在天然氣價格、稅收、環境保護和利用方面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天然氣工業發展的法規,支持天然氣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