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渡大學化工系教授何汪瑗(DR.NANCYW.Y.HO),10月21日在清華大學2008年國際生物燃料研討會上介紹,一種由他發明的新型酵母,可以使利用植物纖維制造燃料乙醇的效率大大提高,讓“與人搶糧”的傳統生物燃料不再“尷尬”。
隨著世界能源短缺趨勢的日益嚴重,生物燃料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成為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之一。然而生物能源的發展一直備受爭議,許多人認為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及糧食危機都與過度發展生物燃料有關。
而何汪瑗研制的何—普度(Ho-Purdue)酵母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與第一代生物能源,即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載體生產出來的能源相比,這種以植物纖維素為主要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能源不僅使用的是玉米秸稈、谷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以及鋸屑和紙漿等工業廢棄物,而且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達89%%,而第一代生物能源只能達到10%%—20%%。更重要的是,利用不可食用的植物制造出來的乙醇和利用玉米等食用作物發酵出來的產品所達到的燃燒效率是一樣的,進而可以減緩傳統生物能源對糧食作物消耗的壓力。
但利用植物纖維素制造乙醇燃料,其技術瓶頸是生產的乙醇濃度低,原料需求量大,生產成本高。利用纖維素分解酶生產乙醇燃料,首先是使纖維素轉化成五碳糖和六碳糖,但在傳統工藝中無法讓這兩種糖同時發酵,而何—普度酵母首次做到同時發酵這兩種糖,并得到乙醇。無論是哪種植物纖維,酵母發酵的條件都相同,并且生產的酒精濃度可以達到8%%,同時還可以生產出其他共生產品,如酶、營養物質等,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可謂“一舉三得”。
從1980年何汪瑗著手研究這種酵母開始,這項技術已經日臻成熟并成功進行了商業化發展。
隨著世界能源短缺趨勢的日益嚴重,生物燃料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成為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之一。然而生物能源的發展一直備受爭議,許多人認為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及糧食危機都與過度發展生物燃料有關。
而何汪瑗研制的何—普度(Ho-Purdue)酵母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與第一代生物能源,即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載體生產出來的能源相比,這種以植物纖維素為主要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能源不僅使用的是玉米秸稈、谷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以及鋸屑和紙漿等工業廢棄物,而且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達89%%,而第一代生物能源只能達到10%%—20%%。更重要的是,利用不可食用的植物制造出來的乙醇和利用玉米等食用作物發酵出來的產品所達到的燃燒效率是一樣的,進而可以減緩傳統生物能源對糧食作物消耗的壓力。
但利用植物纖維素制造乙醇燃料,其技術瓶頸是生產的乙醇濃度低,原料需求量大,生產成本高。利用纖維素分解酶生產乙醇燃料,首先是使纖維素轉化成五碳糖和六碳糖,但在傳統工藝中無法讓這兩種糖同時發酵,而何—普度酵母首次做到同時發酵這兩種糖,并得到乙醇。無論是哪種植物纖維,酵母發酵的條件都相同,并且生產的酒精濃度可以達到8%%,同時還可以生產出其他共生產品,如酶、營養物質等,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可謂“一舉三得”。
從1980年何汪瑗著手研究這種酵母開始,這項技術已經日臻成熟并成功進行了商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