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產業前景廣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國生物質能資源非常豐富,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大有可為。一方面,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有18億畝,年產生物質約7億噸。除部分用于造紙和畜牧飼料外,剩余部分都可做燃料使用。另一方面,我國現有森林面積約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每年通過正常的灌木平茬復壯、森林撫育間伐、果樹綠籬修剪以及收集森林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等,可獲得生物質資源量約8億至10億噸。此外,我國還有4600多萬公頃宜林地,可以結合生態建設種植農植物,這些都是我國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優勢。”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趙慶波認為,發展生物質發電,是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能源供應體系,突破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制約的重要途徑。我國生物質能資源非常豐富,全國生物質能的理論資源總量接近15億噸標煤。如果到2020年,生物質能開發利用量達到5億噸標煤,就相當于增加15%以上的供應。并且生物質能含硫量極低,僅為3%,不到煤炭含硫量的1/4。發展生物質發電,實施煤炭替代,可顯著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
事實上,我國生物質資源主要集中在農村,開發利用農村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可以緩解農村及邊遠地區的用能問題,顯著改進農村的用能方式,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開辟農業經濟和縣域經濟新的領域。綜合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可以加強農民的組織、聯合和分工,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高成本是產業發展瓶頸
談到物質能利用的現狀,史立山表示,生物質能的利用要統籌兼顧,在生物質能豐富的地區,如糧食主產區、大型糧食加工企業、林區、大型木材加工廠等,可以因地制宜建設一些生物質發電站。但在大部分資源分散的農村地區,應結合解決農村用能問題,推廣應用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技術或沼氣技術,實現利用分散資源解決分散用能問題。
目前,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剛剛起步,主要是消費一些多余的農作物秸稈,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摸索一條路子。從已建成的生物質發電廠來看,暴露出了資源收集和管理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而生物質發電的高成本,正是由于生物質資源需要收集、運輸和儲存造成的,生物質發電要解決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工業生產的連續性的結合的問題。
趙慶波主任表示:我國農林生物質資源蘊藏豐富,但是,由于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范圍廣,有必要對可用于生物質發電的農林剩余物資源量進行客觀評價,以減少生物質發電項目規劃和建設風險。做好生物質發電規劃,是促進生物質發電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編制生物質發電規劃,必須以生物質資源評價為基礎。同時,要加強管理,嚴格生物質發電項目的核準,防止生物質發電產業投資過熱,避免無序競爭,保障生物質發電產業健康發展。
華北電力大學副校長、可再生學院院長楊勇平認為,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建設和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建議國家將生物質發電列入可再生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范圍。同時考慮到收集、運輸問題,一般生物質發電單機容量相對較小,應降低資源儲備成本。
生物質發電尚需政策扶持
我國利用農林剩余物規?;l電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目前情況來看,生物質發電項目造價高,總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盡管國家給予了電價優惠政策,但從盈利水平看還不如常規火電。主要原因有:一是單位造價高,目前單位造價為1.2萬元/千瓦;二是燃料成本高,電價成本中的燃料成本約為0.4元/千瓦時,遠高于燃煤發電;三是生物質發電項目執行與傳統發電行業一樣的稅收政策,而且生物質發電企業增值稅進項抵扣操作困難,企業實際稅率約為12%,高于常規火電實際稅率6%至8%。
楊勇平院長總結了科研機構和企業界對我國生物質發電制約因素,他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生物質發電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不夠完善;其二,目前生物質發電還沒有形成較大規模,成本居高不下;其三,短時期內專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
趙慶波說:“財政部發布的《可再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重點扶持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發電的推廣應用,并未將生物質發電列入其中。建議國家將生物質發電列入可再生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