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亞洲大多數石油進口國的石油儲備只能夠使用天左右,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方面,亞洲各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國際能源署副主任威廉·拉姆齊日前表示,國際能源署將要求東亞和東盟國家增加戰略石油儲備來減弱油價波動所帶來的影響。目前亞洲大部分國家的石油儲備只能夠使用30天,亞洲國家高速增長的能源需求更使擴大石油儲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石油供應的調節器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簡單的說就是建大油庫,當石油供應中斷時為國家提供短期供應,從而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戰略石油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
石油究竟儲備多少合適,目前還通常視各國的需要和實際能力而定。國際能源署規定,其成員國的石油儲備應相當于該國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凈進口量,9·11事件后又提高到120天。而歐盟則規定,成員國的石油儲備應相當于該國90天原油或成品油內部平均消費量。對于各國來說,石油儲備的數量還會根據情況變化不斷作出調整。截至2004年,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分別達到158天、169天和127天。
由于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具有相互依賴性,一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費國。從這個角度看,戰略石油儲備也是在能源和其他經濟領域多國合作的途徑之一。國際能源署之所以建議其成員國建立起維持各自消費120天的戰略儲備量,就是期望通過一個多國儲備網絡,共同維護國際石油消費國在國際油價波動中的利益。目前,國際能源署26個成員國均建立了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截至2002年,石油儲備總量約為38億桶。
亞洲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落后
亞洲地區既有能源消費國,也有能源生產國。對于中東地區國家來說,充足的石油資源使其不用擔憂本國的石油供應,只等著賺取大額的石油出口利潤就行了。而對于絕大多數石油資源貧瘠的亞洲國家來說,快速的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能源短缺所帶來的壓力,進行戰略石油儲備成為這些國家的當務之急。
亞洲石油需求量占全球的29%,同時還是世界上天然氣消費最大的市場,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四國就需要消費全球石油供應的20%。有關專家指出,未來20年,亞洲的能源需求增長速度將是全世界最快的區域,而亞洲各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將從2000年的62%增加到2010年的74%。
在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中,由于各國經濟水平不同,情況也相差甚遠。目前在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達到國際能源署標準。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國內卻幾乎沒有任何石油資源,所需石油基本上完全依賴進口。由于危機感嚴重,進行戰略石油儲備成了日本的一項堅定不移的國策。經過30年的不斷完善,日本戰略石油儲備制度已經成為國內石油消費的安全保障。截至2003年底,日本已經儲備了可供使用169天的石油。以數量計算,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總共達到8849萬千升。這就是說,即使石油進口斷絕,日本國內用量也可以維持半年左右。
韓國是居于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石油進口國。韓國石油消費完全依賴進口。韓國已于2002年5月加入國際能源署,政府和私人合起來已經擁有了90天的儲備量。
除日本和韓國外,亞洲其他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還處于起步階段。印度于2007年1月正式動工興建印度第一座能源儲備基地。我國的石油儲備基地計劃也已啟動。菲律賓也開始制定儲油計劃。印度尼西亞有29天的石油儲備,泰國為民間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非一日之功
戰略石油儲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需要很長的周期與巨額投資,同時還需要建立相關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
發達國家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截至1999年,美國總計投入3647億美元用于戰略石油儲備的設施建設、維護以及購買儲備油,其中用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費用截至1999年累計為694億美元,用于購買儲備油的資金累計為2953億美元。在近20年中,美國政府用于儲備油的資金年均水平為150億美元左右,可見用于儲備油的購買和更換的資金用度量之大。
由于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對政府部門來說是不小的支出,為緩解壓力,許多國家采取了政府儲備與公司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即由政府部門預算資助,專門為應急目的而建立儲備外,強制或允許油公司進行普通商業儲備。國際能源署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企業儲備。
將石油儲備在哪里也是令各國政府頗為頭疼的一個問題,方式也是五花八門。美國為降低成本將石油儲藏在墨西哥海灣一帶的巖穴里,韓國則是將一部分石油儲備在了海底洞穴,對于不具備這些自然條件的國家,只有建造儲油罐了。造價不菲的儲油罐放在哪里,如何保護都是政府需要權衡思考的問題。
亞洲國家經濟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考量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國際能源署副主任威廉·拉姆齊日前表示,國際能源署將要求東亞和東盟國家增加戰略石油儲備來減弱油價波動所帶來的影響。目前亞洲大部分國家的石油儲備只能夠使用30天,亞洲國家高速增長的能源需求更使擴大石油儲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石油供應的調節器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簡單的說就是建大油庫,當石油供應中斷時為國家提供短期供應,從而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戰略石油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
石油究竟儲備多少合適,目前還通常視各國的需要和實際能力而定。國際能源署規定,其成員國的石油儲備應相當于該國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凈進口量,9·11事件后又提高到120天。而歐盟則規定,成員國的石油儲備應相當于該國90天原油或成品油內部平均消費量。對于各國來說,石油儲備的數量還會根據情況變化不斷作出調整。截至2004年,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分別達到158天、169天和127天。
由于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具有相互依賴性,一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費國。從這個角度看,戰略石油儲備也是在能源和其他經濟領域多國合作的途徑之一。國際能源署之所以建議其成員國建立起維持各自消費120天的戰略儲備量,就是期望通過一個多國儲備網絡,共同維護國際石油消費國在國際油價波動中的利益。目前,國際能源署26個成員國均建立了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截至2002年,石油儲備總量約為38億桶。
亞洲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落后
亞洲地區既有能源消費國,也有能源生產國。對于中東地區國家來說,充足的石油資源使其不用擔憂本國的石油供應,只等著賺取大額的石油出口利潤就行了。而對于絕大多數石油資源貧瘠的亞洲國家來說,快速的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能源短缺所帶來的壓力,進行戰略石油儲備成為這些國家的當務之急。
亞洲石油需求量占全球的29%,同時還是世界上天然氣消費最大的市場,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四國就需要消費全球石油供應的20%。有關專家指出,未來20年,亞洲的能源需求增長速度將是全世界最快的區域,而亞洲各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將從2000年的62%增加到2010年的74%。
在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中,由于各國經濟水平不同,情況也相差甚遠。目前在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達到國際能源署標準。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國內卻幾乎沒有任何石油資源,所需石油基本上完全依賴進口。由于危機感嚴重,進行戰略石油儲備成了日本的一項堅定不移的國策。經過30年的不斷完善,日本戰略石油儲備制度已經成為國內石油消費的安全保障。截至2003年底,日本已經儲備了可供使用169天的石油。以數量計算,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總共達到8849萬千升。這就是說,即使石油進口斷絕,日本國內用量也可以維持半年左右。
韓國是居于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石油進口國。韓國石油消費完全依賴進口。韓國已于2002年5月加入國際能源署,政府和私人合起來已經擁有了90天的儲備量。
除日本和韓國外,亞洲其他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還處于起步階段。印度于2007年1月正式動工興建印度第一座能源儲備基地。我國的石油儲備基地計劃也已啟動。菲律賓也開始制定儲油計劃。印度尼西亞有29天的石油儲備,泰國為民間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非一日之功
戰略石油儲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需要很長的周期與巨額投資,同時還需要建立相關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
發達國家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截至1999年,美國總計投入3647億美元用于戰略石油儲備的設施建設、維護以及購買儲備油,其中用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費用截至1999年累計為694億美元,用于購買儲備油的資金累計為2953億美元。在近20年中,美國政府用于儲備油的資金年均水平為150億美元左右,可見用于儲備油的購買和更換的資金用度量之大。
由于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對政府部門來說是不小的支出,為緩解壓力,許多國家采取了政府儲備與公司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即由政府部門預算資助,專門為應急目的而建立儲備外,強制或允許油公司進行普通商業儲備。國際能源署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企業儲備。
將石油儲備在哪里也是令各國政府頗為頭疼的一個問題,方式也是五花八門。美國為降低成本將石油儲藏在墨西哥海灣一帶的巖穴里,韓國則是將一部分石油儲備在了海底洞穴,對于不具備這些自然條件的國家,只有建造儲油罐了。造價不菲的儲油罐放在哪里,如何保護都是政府需要權衡思考的問題。
亞洲國家經濟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考量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