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大規模發展的資源基礎,可以在未來發揮主流甚至主導能源的作用。”黃其勵院士在6月26日上午舉行的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學術報告會上指出。
據黃其勵介紹,我國風能資源總量約為7—12億千瓦,陸地技術可開發風能資源儲量大于海上,年發電量可達1.4—2.4萬億千瓦時;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面積占國土面積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17000億噸標煤的能量;當前可利用生物質資源約2.9億噸,主要是農業有機廢棄物;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總量非常豐富,約為6億千瓦左右,全國水能技術可開發量,至少也在5億千瓦以上,年可提供電量2.5萬億千瓦時。
在對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總量進行充分摸底的情況下,黃其勵和他的項目組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了這樣的戰略目標:近期到201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補充能源;中期到202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替代能源;長期到203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主流能源之一;遠期到205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主導能源之一。
對于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顯然也有著非常深入的認識。他在充分肯定黃其勵院士所作的研究和報告后,建議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各種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的能耗進行分析。“可再生能源也會消耗化學能。例如,太陽能發電離不開多晶硅,但多晶硅片生產的能耗比生產火電、水電設備的能耗大得多。水電看起來不耗能,但大壩是用水泥鋼筋建成的,生產水泥鋼筋的耗能很大。生物質發電時,要把農作物從地里收割起來送到發電的地方,也要耗柴油、汽油。”
在太陽能利用上,徐匡迪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指出,目前全國各地對上太陽能項目很積極,但生產出的多晶硅片大量都出口到了國外,“把污染能耗放在中國,節能應用放在國外,這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據黃其勵介紹,我國風能資源總量約為7—12億千瓦,陸地技術可開發風能資源儲量大于海上,年發電量可達1.4—2.4萬億千瓦時;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面積占國土面積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17000億噸標煤的能量;當前可利用生物質資源約2.9億噸,主要是農業有機廢棄物;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總量非常豐富,約為6億千瓦左右,全國水能技術可開發量,至少也在5億千瓦以上,年可提供電量2.5萬億千瓦時。
在對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總量進行充分摸底的情況下,黃其勵和他的項目組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了這樣的戰略目標:近期到201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補充能源;中期到202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替代能源;長期到203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主流能源之一;遠期到205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定位是主導能源之一。
對于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顯然也有著非常深入的認識。他在充分肯定黃其勵院士所作的研究和報告后,建議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各種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的能耗進行分析。“可再生能源也會消耗化學能。例如,太陽能發電離不開多晶硅,但多晶硅片生產的能耗比生產火電、水電設備的能耗大得多。水電看起來不耗能,但大壩是用水泥鋼筋建成的,生產水泥鋼筋的耗能很大。生物質發電時,要把農作物從地里收割起來送到發電的地方,也要耗柴油、汽油。”
在太陽能利用上,徐匡迪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指出,目前全國各地對上太陽能項目很積極,但生產出的多晶硅片大量都出口到了國外,“把污染能耗放在中國,節能應用放在國外,這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