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中油測井公司首次在塔里木油田中古21—H5井中進行隨鉆測井現場應用與推廣。在這一新技術的支撐下,順利解決鷹山組頂界面卡層的難題,成功實現這個地區第一口無導眼水平井的鉆探,鉆井周期縮短15天,降低鉆井費用500萬元左右。
測井技術的進步,正在有力地推動鉆井工程的提速提效。
如果把鉆井比作地質發現的一雙巨手,那么測井則是地質發現的一雙眼睛。“看”得準,才會“抓”得牢。
近年來,面對油氣勘探開發不斷深入、地質問題日益復雜、油氣發現和評價難度日益加大的形勢,中油測井公司秉承“一切為了油氣”的核心價值觀,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自主創新,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中國油氣勘探開發向成像測井時代邁進。
自主創新,“擦亮”油氣識別的“眼睛”
3月7日至14日,在北京舉辦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中國石油創造”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承載了幾代測井人夢想的EILog技術系列精彩“亮相”。
業界評論,中國石油測井公司自主研發的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引領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全面進入成像測井時代。
這是石油創造的力量。
過去,國際測井市場是外國大公司的“一統天下”。中油測井公司組建之初,全部138套家底中,110套為國產小數控測井設備,共14種型號,測量精度差、作業效率低。引進的19套高精度數控裝備均超期服役。
由于國內成像測井儀器全部依靠引進,關鍵技術遭“封鎖”,競爭力受到嚴重制約。這成為中國石油測井人心底“無言的痛”。
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得學會自己走路。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練就一雙油氣發現和識別的“慧眼”。
2002年底,隨著中國石油測井專業化重組的推進,測井公司初步形成科研、制造和服務一體化優勢,為測井技術的研發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是一個儀器類大項目,系統大,頭緒多。時任系統的電路主設計師的陳寶還記得,攻關持續一年多,在最緊張時候,他和全組成員經常為一根走線和一個結構細節討論到深夜,反反復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科研人員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測井與油氣相協調”的方針,提出“項目來自生產、動力源于應用、樣機就是產品、成果必須推廣”的思路,所有研發環節按產品標準來要求,所有組成部分按識別油氣目的來設計,確保儀器先進性、實用性和可靠性。
2005年9月25日,長慶油區莊檢1井測井施工正式展開。這是EILog的首次“亮相”,行業內外格外關注。承擔這次任務的60101隊下井2次,用了5個小時,安全優質完成這口測井施工,比傳統數控測井節約一半時間。
經過全體研發人員2000多個日夜攻堅,新一代高性能快速成像與測井系統EILog研制成功。它的問世,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系統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年,無疑成為中國石油測井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與此同時,公司充分發揮測井技術研發、測井裝備制造和測井技術服務一體化的優勢,不斷豐富油氣層識別手段。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測井綜合應用平臺——LEAD3.0,2010年11月在長慶油田正式投產。與國內同類型軟件相比,LEAD3.0單井處理解釋時間平均可縮短兩三個小時,標志著國產配套測井綜合應用軟件的研發與推廣取得了重大進展。
截至目前,公司初步形成以油氣評價為中心的EILog技術系列,主要包括集成化常規測井、“3電2聲1核磁”國產化成像測井、地層評價隨鉆測井、井場快速求取巖芯參數的數字巖芯、生產測井與過套管測井、以數據庫支持解釋環節的統一軟件,以及測井ERP和測井網。
自主創新步伐的加快推進,“擦亮”了油氣發現識別的“眼睛”。以前由于受技術條件制約,測井僅僅停留在發現油氣層的“點”和“面”上,被比喻為“一孔之見”,而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的研發,為油氣工作者裝上了“千里眼”,不僅實現系統集成化、儀器陣列化和測井資料成像化,而且具有實時快速采集處理和遠程傳輸能力,能夠清晰顯現深達數千米的油氣層圖像。中國石油測井,正經歷著從發現油氣層到評價油藏與從“一孔之見”到立體成像的革命性變革。
數據顯示,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投入現場使用以來,已測井2.18萬多口,基本解決低孔滲、低電阻、復雜巖性、水淹層、水平井和致密氣等復雜油氣層的評價問題。油氣層識別準確率提高5個百分點,單井處理時間縮短40%以上,測井一次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做優服務保障,踢好勘探開發的“臨門一腳”
2010年7月22日,“十一五”國家油氣重大專項課題——可控源中子孔隙度隨鉆測井儀,在長慶油田井場試驗成功。根據現場記錄,隨鉆測井曲線與同井電纜測井曲線對比,所測地層的中子孔隙度測量數值的相關性好,曲線形態吻合,實時上傳的隨鉆中子數據能夠反映地層層位孔隙度變化。
現場,參與攻關研發的人員相擁祝賀,淚流滿面。
這條實時曲線背后,飽含著幾代測井人的夢啊!標志著我國已成為全球極少數掌握巖性、飽和度和孔隙度三參數地層評價隨鉆測井技術的國家。
一直以來,如何在鉆井同時完成測井作業,提高作業能力和作業質量,是中國石油工程技術業務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西方公司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不僅不出售儀器,即便高價位的隨鉆測井服務也是一“測”難求。
國外能做到的,我們為什么不能?為打破國外壟斷,打造“中國創造”的隨鉆測井技術與裝備,2008年,中油測井公司隨鉆測井中心正式組建。
“一定要在2010年拿出國內第一條隨鉆可控源中子孔隙度現場曲線。”在中心主任、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李安宗的帶領下,中國石油測井人立下軍令狀。在沒有經驗和借鑒的情況下,踏上自主研發之路。
實驗,在一次次的失敗后繼續;認識,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清晰;產品,在一次次的完善中成熟。
經過600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2010年年底,中油測井公司推出國內首套FELWD地層評價隨鉆測井系統,累計申請國家技術專利18項。為盡快讓這些“利器”應用于油田生產,項目組在長達一年的現場試驗工作中,轉戰南北,先后在長慶油田、玉門油田、塔里木油田和西南油氣田等進行近20口井次的試驗和上百項整改,精益求精。2010年12月20日,在塔里木油田塔中高溫和高壓超深井6000多米高阻地層中,采用伽馬側向電阻率隨鉆測井儀,僅用20多個小時就解決了電纜測井儀器10多天未能獲取合格資料的問題。
這只是中油測井公司強化服務保障能力的一個縮影。
如果說物探在于找構造,揭示生油層、儲油層、蓋層等,那么鉆井就是努力科學鉆遇目的層。而能否很好發現和識別油氣,關鍵是如何踢好測井“臨門一腳”。幾年來,測井公司不斷延伸服務領域,通過對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的推廣,已從單一的采集和處理解釋,演變成集研發、制造、采集和處理解釋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以隨鉆測井為代表的六大特色服務技術。
與“十五”末相比,測井年作業能力從1萬井次提高到2.8萬井次,提高了180%。曲線優等品率提高5.74個百分點,設備一次成功率提高4.3個百分點。
擔當油氣評價主力,打造中國的“斯倫貝謝”
2011年3月初,隨著兩臺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駛離中油測井公司產業化基地,集團公司百套EILog推廣項目全面啟動。
這是集團公司推進全系統測井裝備升級換代和提升油氣服務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也對測井公司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中油測井公司來說,這是一次契機,更是挑戰。在公司領導班子看來,測井業務目前的發展,與集團公司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要求還不相稱,與找油找氣工作的需要還不相稱。
一切為了油氣,這是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服務和保障集團公司增儲上產,擔當好油氣評價的主力,我們責無旁貸。這是全體測井人的心聲。
正是基于對發展的清晰認知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3年來,中油測井公司按照“一體、兩翼、三路并舉”的發展目標和總體思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走成像化之路,致力于做大做強,打造中國的“斯倫貝謝”。
“一體”:就是瞄準“建設有更強油氣識別能力的國際一流測井公司”的總體目標,堅持技術領先、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測井“國家隊”作用;“兩翼”:就是大力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實現比翼雙飛。做精、做細國內市場,加快發展“特色版”裝備儀器,以成像等高端儀器引領儀器銷售市場。做優、做大國際市場,依靠自主創新技術走出去,提高技術服務和裝備制造市場開發層次和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三路并舉”:就是要把“科技、人才、管理”作為拉動企業快速有效持續發展的三駕馬車,并駕齊驅。
在“對標”中追趕,在創新中超越,公司以大視野和大胸懷,先后與20多家高校、院所和油氣田企業等開展戰略合作,借智借力,積蓄實力。在服務項目上,向勘探、開發、油藏改造和采油生產全過程的測井技術服務業務拓展。在服務深度上,向采集、處理、解釋和評價一體化方向發展。在服務市場上,在集團公司的統一組織和各油田公司與鉆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已推廣133套。在國內,應用到長慶、華北、青海、吐哈、塔里木、冀東和福山等13個油田。在國外,中國石油測井產品已應用到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孟加拉、蒙古、伊朗、伊拉克和緬甸等國油田,佳績不斷。
一切為了油氣,中國石油測井的民族品牌正逐漸叫響國內外。
測井技術的進步,正在有力地推動鉆井工程的提速提效。
如果把鉆井比作地質發現的一雙巨手,那么測井則是地質發現的一雙眼睛。“看”得準,才會“抓”得牢。
近年來,面對油氣勘探開發不斷深入、地質問題日益復雜、油氣發現和評價難度日益加大的形勢,中油測井公司秉承“一切為了油氣”的核心價值觀,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自主創新,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中國油氣勘探開發向成像測井時代邁進。
自主創新,“擦亮”油氣識別的“眼睛”
3月7日至14日,在北京舉辦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中國石油創造”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承載了幾代測井人夢想的EILog技術系列精彩“亮相”。
業界評論,中國石油測井公司自主研發的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引領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全面進入成像測井時代。
這是石油創造的力量。
過去,國際測井市場是外國大公司的“一統天下”。中油測井公司組建之初,全部138套家底中,110套為國產小數控測井設備,共14種型號,測量精度差、作業效率低。引進的19套高精度數控裝備均超期服役。
由于國內成像測井儀器全部依靠引進,關鍵技術遭“封鎖”,競爭力受到嚴重制約。這成為中國石油測井人心底“無言的痛”。
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得學會自己走路。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練就一雙油氣發現和識別的“慧眼”。
2002年底,隨著中國石油測井專業化重組的推進,測井公司初步形成科研、制造和服務一體化優勢,為測井技術的研發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是一個儀器類大項目,系統大,頭緒多。時任系統的電路主設計師的陳寶還記得,攻關持續一年多,在最緊張時候,他和全組成員經常為一根走線和一個結構細節討論到深夜,反反復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科研人員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測井與油氣相協調”的方針,提出“項目來自生產、動力源于應用、樣機就是產品、成果必須推廣”的思路,所有研發環節按產品標準來要求,所有組成部分按識別油氣目的來設計,確保儀器先進性、實用性和可靠性。
2005年9月25日,長慶油區莊檢1井測井施工正式展開。這是EILog的首次“亮相”,行業內外格外關注。承擔這次任務的60101隊下井2次,用了5個小時,安全優質完成這口測井施工,比傳統數控測井節約一半時間。
經過全體研發人員2000多個日夜攻堅,新一代高性能快速成像與測井系統EILog研制成功。它的問世,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系統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年,無疑成為中國石油測井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與此同時,公司充分發揮測井技術研發、測井裝備制造和測井技術服務一體化的優勢,不斷豐富油氣層識別手段。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測井綜合應用平臺——LEAD3.0,2010年11月在長慶油田正式投產。與國內同類型軟件相比,LEAD3.0單井處理解釋時間平均可縮短兩三個小時,標志著國產配套測井綜合應用軟件的研發與推廣取得了重大進展。
截至目前,公司初步形成以油氣評價為中心的EILog技術系列,主要包括集成化常規測井、“3電2聲1核磁”國產化成像測井、地層評價隨鉆測井、井場快速求取巖芯參數的數字巖芯、生產測井與過套管測井、以數據庫支持解釋環節的統一軟件,以及測井ERP和測井網。
自主創新步伐的加快推進,“擦亮”了油氣發現識別的“眼睛”。以前由于受技術條件制約,測井僅僅停留在發現油氣層的“點”和“面”上,被比喻為“一孔之見”,而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的研發,為油氣工作者裝上了“千里眼”,不僅實現系統集成化、儀器陣列化和測井資料成像化,而且具有實時快速采集處理和遠程傳輸能力,能夠清晰顯現深達數千米的油氣層圖像。中國石油測井,正經歷著從發現油氣層到評價油藏與從“一孔之見”到立體成像的革命性變革。
數據顯示,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投入現場使用以來,已測井2.18萬多口,基本解決低孔滲、低電阻、復雜巖性、水淹層、水平井和致密氣等復雜油氣層的評價問題。油氣層識別準確率提高5個百分點,單井處理時間縮短40%以上,測井一次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做優服務保障,踢好勘探開發的“臨門一腳”
2010年7月22日,“十一五”國家油氣重大專項課題——可控源中子孔隙度隨鉆測井儀,在長慶油田井場試驗成功。根據現場記錄,隨鉆測井曲線與同井電纜測井曲線對比,所測地層的中子孔隙度測量數值的相關性好,曲線形態吻合,實時上傳的隨鉆中子數據能夠反映地層層位孔隙度變化。
現場,參與攻關研發的人員相擁祝賀,淚流滿面。
這條實時曲線背后,飽含著幾代測井人的夢啊!標志著我國已成為全球極少數掌握巖性、飽和度和孔隙度三參數地層評價隨鉆測井技術的國家。
一直以來,如何在鉆井同時完成測井作業,提高作業能力和作業質量,是中國石油工程技術業務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西方公司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不僅不出售儀器,即便高價位的隨鉆測井服務也是一“測”難求。
國外能做到的,我們為什么不能?為打破國外壟斷,打造“中國創造”的隨鉆測井技術與裝備,2008年,中油測井公司隨鉆測井中心正式組建。
“一定要在2010年拿出國內第一條隨鉆可控源中子孔隙度現場曲線。”在中心主任、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李安宗的帶領下,中國石油測井人立下軍令狀。在沒有經驗和借鑒的情況下,踏上自主研發之路。
實驗,在一次次的失敗后繼續;認識,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清晰;產品,在一次次的完善中成熟。
經過600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2010年年底,中油測井公司推出國內首套FELWD地層評價隨鉆測井系統,累計申請國家技術專利18項。為盡快讓這些“利器”應用于油田生產,項目組在長達一年的現場試驗工作中,轉戰南北,先后在長慶油田、玉門油田、塔里木油田和西南油氣田等進行近20口井次的試驗和上百項整改,精益求精。2010年12月20日,在塔里木油田塔中高溫和高壓超深井6000多米高阻地層中,采用伽馬側向電阻率隨鉆測井儀,僅用20多個小時就解決了電纜測井儀器10多天未能獲取合格資料的問題。
這只是中油測井公司強化服務保障能力的一個縮影。
如果說物探在于找構造,揭示生油層、儲油層、蓋層等,那么鉆井就是努力科學鉆遇目的層。而能否很好發現和識別油氣,關鍵是如何踢好測井“臨門一腳”。幾年來,測井公司不斷延伸服務領域,通過對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的推廣,已從單一的采集和處理解釋,演變成集研發、制造、采集和處理解釋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以隨鉆測井為代表的六大特色服務技術。
與“十五”末相比,測井年作業能力從1萬井次提高到2.8萬井次,提高了180%。曲線優等品率提高5.74個百分點,設備一次成功率提高4.3個百分點。
擔當油氣評價主力,打造中國的“斯倫貝謝”
2011年3月初,隨著兩臺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駛離中油測井公司產業化基地,集團公司百套EILog推廣項目全面啟動。
這是集團公司推進全系統測井裝備升級換代和提升油氣服務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也對測井公司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中油測井公司來說,這是一次契機,更是挑戰。在公司領導班子看來,測井業務目前的發展,與集團公司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要求還不相稱,與找油找氣工作的需要還不相稱。
一切為了油氣,這是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服務和保障集團公司增儲上產,擔當好油氣評價的主力,我們責無旁貸。這是全體測井人的心聲。
正是基于對發展的清晰認知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3年來,中油測井公司按照“一體、兩翼、三路并舉”的發展目標和總體思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走成像化之路,致力于做大做強,打造中國的“斯倫貝謝”。
“一體”:就是瞄準“建設有更強油氣識別能力的國際一流測井公司”的總體目標,堅持技術領先、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測井“國家隊”作用;“兩翼”:就是大力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實現比翼雙飛。做精、做細國內市場,加快發展“特色版”裝備儀器,以成像等高端儀器引領儀器銷售市場。做優、做大國際市場,依靠自主創新技術走出去,提高技術服務和裝備制造市場開發層次和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三路并舉”:就是要把“科技、人才、管理”作為拉動企業快速有效持續發展的三駕馬車,并駕齊驅。
在“對標”中追趕,在創新中超越,公司以大視野和大胸懷,先后與20多家高校、院所和油氣田企業等開展戰略合作,借智借力,積蓄實力。在服務項目上,向勘探、開發、油藏改造和采油生產全過程的測井技術服務業務拓展。在服務深度上,向采集、處理、解釋和評價一體化方向發展。在服務市場上,在集團公司的統一組織和各油田公司與鉆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EILog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已推廣133套。在國內,應用到長慶、華北、青海、吐哈、塔里木、冀東和福山等13個油田。在國外,中國石油測井產品已應用到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孟加拉、蒙古、伊朗、伊拉克和緬甸等國油田,佳績不斷。
一切為了油氣,中國石油測井的民族品牌正逐漸叫響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