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油氣資源的舞臺上,海灣國家一直是“主角”之一。它們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應源,也是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調節器。這一地位即便是在國際地緣政治復雜的今天,仍然沒有改變。能源專家普遍認為,海灣地區油氣“博弈”也許會改變世界油氣供應格局和油價走勢。
海灣國家是指波斯灣周圍的8個中東國家: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伊朗和巴林。海灣國家以蘊藏豐富的石油聞名于世,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美國石油學者哈羅德·威廉森指出,世界上第一個石油工業起源于海灣國家。
相關資料顯示,1991年探明的世界石油儲量為10015億桶,其中海灣地區儲量為6493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70%,石油出口總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60%。此外,海灣地區的天然氣儲量達48萬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的33.4%。2008年,中東地區的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約占全球的60%;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占全球總量的41%。且近年來中東地區的勘探開發活動持續活躍,油氣發現規模遠大于其他地區,發展潛力巨大。如今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
因為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上世紀50年代開始,海灣國家開始用能源來影響世界經濟。
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發起組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對成員國的石油價格和產量進行統一規劃。1973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進行石油禁運,使世界真切感受到海灣石油的重要性。但此后,海灣國家和歐佩克組織一直致力使國際油價保持長期穩定。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東地區局勢問題引發國際石油市場恐慌導致油價猛漲。歐佩克成員國通過提高各自石油產量,增加對國際市場石油供給,及時穩定了石油價格,從而有效避免了第四次石油危機。近年來,由于歐佩克組織內部發展不平衡和其他國際組織的影響,歐佩克對于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減弱,但依然在國際能源格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石油儲量來算,在海灣石油儲量中,沙特占有25%的儲量位居第一,伊朗則占據8.7%擠進前五強。伊朗能源部門官員透露,伊朗天然氣儲備總量可占全球的22%至25%,僅次于俄羅斯。也就是說,伊朗是名副其實的能源輸出大國。國際能源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作為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伊朗目前日產原油353萬桶,年均石油出口收益達800億美元。
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有數據顯示,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原油每天可達1340萬桶,約占海上石油運輸量的35%,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20%;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天然氣貿易量為951.4億立方米,占世界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的33.8%。霍爾木茲海峽對世界石油運輸影響極大。盡管如此,西方諸國在中東尋求新利益架構的行動已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殷罡認為,國際油氣爭端,最終要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
未來海灣地區的油氣資源國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方小美認為,近年來,中東油氣資源國一方面加強對本國資源的控制,另一方面調整油氣對外合作政策,加大合作力度。目前,中東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煉油行業的現狀,加快發展下游、完善產業鏈、提高資源附加值,成為中東資源國的重要戰略選擇。近幾年,中東各國通過新建煉廠和對原有煉廠進行擴建和改造升級,煉油能力迅速增長。
具體而言,目前海灣國家的對外合作注重一體化模式。由于中東國家將加快發展下游、完善石油產業鏈作為發展戰略,在對外合作中傾向于采用一體化合作模式,特別是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沙特、科威特等國。下游工業是中東國家對外合作的重要領域,資源國通過上下游一體化開發、“市場換資源”等合作方式,與國際石油公司、新興國家石油公司展開合作,各取所需,增強各自的需求安全和供應安全保障,以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