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企業都是中國的標桿型企業,國際化都走在了中國企業之先。但是兩家公司的管理都還存在不足,海爾還不能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它們面臨種種困難,都還未能真正成為國際化的強勢品牌。海爾去年1180億元的銷售額,國際貢獻不超過40億美元,占比不到20%;TCL則剛在國際化上栽了個大跟頭。
原因有幾個,他們都還沒有實現從營銷企業向技術企業的轉型,一直以來,依靠的是營銷拉動,而不是技術拉動。我們看到三星這幾年發展很快,其背后是產品周期開發非常快。國際市場的競爭與國內市場不一樣,價格不是成敗的決定因素,對品質、技術要求非常高,沒有攻克技術的壁壘是海爾與TCL的最大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品牌經驗還沒建立起來,海爾是中國企業中國際品牌最高的一個,但是在國際上還欠缺,現在是一只腳在國門內,一只腳在國門外,為什么同樣由中國生產的,飛利浦用TCL代工,能賣到幾千美元,而我們只能賣到800美元?
這兩家公司的共性大于個性,也是中國家電制造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內企業差異化做的還不夠好,兩家企業一南一北,面對的消費者和市場是一樣的。
張瑞敏和李東生,總體來說,也是共性大于差異性。他們都是中國非常優秀的企業家,都是榜樣式的人物,都是理性大于感性,令人尊敬。李東生是成熟的一個人,不夸夸其談。張瑞敏是一個敢于擔當,社會責任感比較強烈的人。在理論修養上,張瑞敏要比李東生高,他就能提出休克魚、斜坡理論。
TCL的文化氛圍比較追求上下平等。而海爾的等級觀念比較強一些。前些年,李東生更能包容手下,你能看到TCL許多人站出來說話,但是在海爾,往往只是張瑞敏出來說話。
說TCL進入修船期,沒錯,前幾年的挫折太大了,現在在恢復、康復。而海爾用修復來比喻不太準確,應該說海爾在調整期。楊綿綿也說了,前幾年一直追求500強企業,現在要追求盈利企業,追求利潤。
對這兩家公司未來的預測,如果說有一天跑了100米,海爾應該跑到75~80米,TCL可能跑到60~70米。海爾在國際化的品牌建設上,走在了TCL的前面,海爾堅持做自主品牌,不做代工,TCL還是給人代工的,電視的出口,大多是代工。海爾的品牌建設上超越了TCL,這是能走更遠的原因。
另外,TCL的國際化,背了兩個大包袱,最大的包袱是湯姆遜,CRT電視的時代馬上就要結束了,而TCL在墨西哥、泰國和波蘭的這三個工廠,產量達到了800萬臺。現在只是把包袱從背上放到了地下,但是有一天也許會成為重要障礙。工人很多,產量不能上,還消耗財力。海爾在國外建廠,也有包袱,不過沒有這么大。
再者,技術上的突破很難,海爾的處境與國內其他企業相比要好。海爾有很多專利,但80%是在國內申請的專利。而它最大的對手是西門子、伊萊克斯、索尼、三星這樣的企業。在產品開發上,海爾有了三開門的冰箱,而這是LG最先開發出來的;海爾也有了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在日本和歐洲,3年前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海爾還不是領跑者,而是跟跑者。
技術的壁壘,是國內企業最大的壁壘。國內只發展應用技術,沒有基礎技術的積累,造成我們應用技術越多,要繳納的專利費就越多。去年,出口美國的多媒體電視下滑,就是這個原因。
你問海爾和TCL會否成為下一個30年中國制造的代表。其實有些事情會發生變化,未來30年中國還是不是全球的制造中心?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國也在轉型,也許我們會問中國會否成為全球的技術中心?
也許將來TCL做的不大,但是靠專利就能賣錢,那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