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殼牌在LNG領域全面合作
專業人士指出,廣匯能源作為國內經營規模最大的陸基LNG供應商之一,與這些龍頭企業合作,可借鑒一些先進技術的同時,還能快速擴充自己的終端銷售力量,完善自己的產業鏈,擴充公司的盈利能力。
據悉,廣匯能源以天然氣液化、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三大業務板塊為主,是國內經營規模最大的陸基LNG供應商之一。該公司上月公布與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今后的合作將涵蓋整個LNG價值鏈,從LNG的采購、儲存到銷售,以及下游業務的開發,該消息一經公開,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據介紹,此次簽訂的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與雙方在2013年簽訂的LNG框架協議有所不同。
2013年11月7日,廣匯能源與殼牌中國就江蘇啟東LNG接收站項目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并成立合資公司,該接收站年吞吐規模可達300萬噸以上。當時的合資企業股權比例為:廣匯能源持有51%,殼牌持有49%。
此次協議簽訂后,殼牌中國退出廣匯能源的江蘇啟東LNG接收站項目,“該項目將交由廣匯能源全額投資、建設并即將投入運營。”殼牌主要精力放在海外LNG貿易,殼牌中國相關負責人說,雙方今后的合作將涵蓋整個LNG價值鏈。
分析人士指出,殼牌是向中國出口LNG最多的國際油氣企業之一,每年向中國出口的權益氣合同量在600萬噸以上。殼牌的LNG運輸船隊全球規模領先。通過和廣匯能源的合作,殼牌將更好地進入中國液化天然氣市場。而廣匯能源通過與殼牌合作,能夠保證更加充足的氣源,也有機會接觸到殼牌在LNG領域的先進技術。此次雙方結盟,將進一步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實現雙贏。
與石化雙雄合作取得突破
除與國際龍頭合作外,廣匯能源與國內寡頭合作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與中石化更是首次達成合作。
根據廣匯能源公告,今年8月,其控股子公司富蘊新能源與中石化天然氣公司簽訂了《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天然氣購銷框架協議》。富蘊新能源承諾公司在準東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建成投產后,所生產煤制氣銷售給中石化天然氣公司,后者承諾購買前者項目投產后所產煤制氣資源。
2013年10月,廣匯能源在準東喀木斯特礦區建設大型煤礦項目獲批,并開發40億立方米/年的煤制氣項目。該項目仍在建設中,尚未投產。
分析人士指出,中石化一直爭取天然氣領域的話語權,因此和有著豐富上游資源的廣匯合作,對中國石化布局LNG也會構成有效支撐。對廣匯能源而言,借力行業寡頭完成LNG終端管輸布局之后,能有效解決銷售問題,廣匯能源的LNG產業版圖有望再次擴大。
而該公司與中石油在終端領域的合作則更為直接,根據廣匯能源早前的公告顯示,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廣匯液化天然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分別與中石油新疆銷售公司和中石油甘肅酒泉銷售分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將分別在新疆、甘肅地區開展油氣終端銷售領域的合作。
根據協議,在新疆,廣匯天然氣公司將以租賃中石油新疆銷售公司現有加油站土地為主要方式,投資加氣站設備,實現加氣功能;主要合作范圍分別在阿勒泰、塔城、博州等三個區域,共同合作開展13座站點的資產租賃業務合作。
有消息稱,中國正在推進油氣體制改革。油和氣的改革將分開進行,天然氣領域的改革有望優先于油,包括率先放開氣價和天然氣的進口等。此番廣匯能源與中石油就加氣站進行合作,有望成為民營資本參與天然氣業務的改革試驗田。
能源全產業鏈雛形初現
據了解,廣匯能源自2002年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以能源產業為經營中心的產業發展格局,現已成功轉型為液化天然氣(LNG)、煤炭、煤化工三大業務板塊的專業化能源開發上市企業。更為重要的是,廣匯能源采取了“大能源、大物流、大市場”戰略,確保公司產業鏈從上游資源獲取、中游加工利用到下游物流通路的整體保障。目前公司已基本具備從上游資源勘探開發、中游資源加工轉換和物流中轉運輸(鐵路、公路、油氣管網、物流基地、中轉碼頭),直至下游終端市場銷售的完整能源產業鏈布局。
上游資源獲取方面,廣匯能源擁有哈密煤區、準東喀木斯特煤區和哈薩克斯坦齋桑油氣開發項目;在上游資源轉換方面,其擁有鄯善LNG基地、哈密120萬噸甲醇、5-6億方/年LNG工廠、吉木乃5億方/年LNG工廠、富蘊40億立方煤制氣項目、科斯塔奈清潔能源一體化項目、哈密1000萬噸原煤伴生資源項目和酒鋼1000萬噸煤炭分質利用項目。
中游物流運輸方面,廣匯能源擁有淖柳鐵路、紅淖鐵路項目和中哈薩拉布雷克-吉木乃管道項目;在中游物流中轉方面,其擁有柳溝物流園、寧夏中衛工業城和南通港呂四港區廣匯能源LNG分銷轉運站項目。
在相對較弱的下游終端市場方面,廣匯能源除擁有甲醇及副產品、煤炭銷售和原油銷售外,還擁有LNG相關銷售,包括LNG重卡及加注站建設,以及LNG儲運站。
公開資料顯示,2013-2018年,廣匯能源計劃建設908座LNG、L-CNG(壓縮天然氣)或民用加注站。預計到2018年年末,加注站數量將達1000座。隨著與多家龍頭企業的合作,廣匯能源的下游終端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