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1年底的統計,Facebook公司的全球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8.45億,其中一半是經常性用戶,40%通過移動設備上網。目前,Facebook正在加緊上市,首次公開發行后資本市值預計達到1000億美元,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王者就要誕生了。
溫故而知新。要想知道Facebook的未來,最好重溫它的歷史。和IT產業史上任何一個壟斷者的誕生一樣,Facebook壟斷地位并非因為它是最早的,而是因為它是最好的。
Facebook之前的社交網站
最早的社交網絡可以追溯到電子公告板,網友們建立自己的網名并互發帖子。具有相似想法的網友在網上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群”,于是不同風格的社交網站興盛起來。1994年,“雅虎地球村”創立,用戶從此可以建立自己的網頁,通過照片和文字展示自我。Match.com是第一家婚戀網站,創辦于1995年。1999年,博客網站Xanga和Blogger相繼創立。
2002年,網景公司的程序員艾布拉姆斯創立了更加成功的Friendster網站。Friendster將每個孤立的網頁都變成了具有自己朋友圈子的子網絡,通過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這種交織關系,一個多層次的社交網絡就形成了。該網站在2003年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時,一下子就爆滿了,當年的用戶就高達150萬,這些用戶很少離線24小時。
其實,在Friendster之前,也曾有過類似網站,但商業上并不成功。比如1996年創辦的SixDegrees.com也曾風靡一時,但當時數碼相機技術還不成熟,很難上傳和更新自己的照片,加上網速慢,慢慢失去了網友的支持,最后被迫倒閉。
Friendster的創立時機恰到好處,這時有兩項技術已經成熟:數碼相機技術和實時通訊技術。第一,數碼相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上傳照片變成十分簡單的事,網友們爭相表現自己的社交生活,攀比朋友的數量和爭取最多的朋友留言一時成為風尚;第二,多點同步傳輸技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聊天室,在聊天室的屏幕上,多個朋友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發布和接受信息。這樣,就突破了電子郵件點對點的局限,變成了多對多。在上述技術的推動下,社交網站重新活躍起來,所有沉寂的網頁似乎一夜之間被激活起來,無數網友在社交動機的驅動下,一下子由被動變主動,由消極便積極,網頁更新速度和彼此的傳播速度突然爆發性增長。
德沃爾夫和安德森從Friendster的成功中獲得了啟發,于2003年8月15日創立了后來領先的MySpace。MySpace的成功在技術上歸因兩個因素:第一,寬帶技術的發展。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美國家庭寬帶用戶已經由15%上升到25%,這時,上傳一張2M大小的照片由原來的兩三分鐘縮短到只有幾秒鐘,分享圖片和音樂一下子容易起來,一時成為時尚;第二,WEB2.0革命。
這其實是一次意外的技術上的疏漏。由于程序員忘記了攔截用戶自行插入的網絡標記語言(用于控制網頁的色彩、字號、背景圖像等),所以用戶可以更加個性化地設計自己的網頁。這意外地受到了初高中女生的熱捧,這些女孩子喜歡在自己的網站上增加各種顏色的圖案、標記和墻紙的顏色,雖然看上去怪怪的,但非常符合這個年齡女孩的特征。把網頁的裝飾權利交給網民被稱為“WEB2.0革命”。《時代周刊》將當年的風云人物鎖定為“網民”,并高調贊揚這種網絡民主的趨勢:“廣大網民聯合對抗少數人組成的權利核心,向他們奪取權利;人們無償地相互幫助;網民的這些做法不但改變著世界,而且改變了世界以往遵循的變化軌跡。”2004年,MySpace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注冊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從100萬上升到500萬,點擊量增長6倍。如此瘋狂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音樂下載平臺吸引了全美的青少年。這引起了新聞大王默多克旗下的MTV全球音樂電視臺的高度關注。2005年6月,新聞集團以6億美元的報價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從而間接控制了MySpace。新聞集團控股之后,開動了所有的宣傳機器,MySpace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訪問量攀升了一倍,2006年11月,MySpace當月訪問量超過了雅虎,成為了全美最熱門的網站。
隨著人氣的聚集,MySpace也收獲了滾滾而來的廣告。在2006年到2007財政年度里,廣告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5億美元。說到廣告,MySpace一點也不算成功。依照它的人氣,本來早就應該有很好的廣告收入了,但MySpace素有“淫穢集散地”的“美”譽,大型廣告商始終對MySpace的廣告環境退避三舍,擋不住地黃色照片讓廠商陷入尷尬。比如,美國抵押節約公司曾經通過中介在MySpace購買了廣告版面,結果發現,自己的公司形象和一張生動的生殖器在一起;甚至某些公司的廣告出現在某脫衣艷星的網頁上則是常有的事,而這些廠商的產品或許是嬰兒食品或者假日酒店等等,這種情形無疑是一種負面的宣傳。由于上述情形時常發生,大型廣告商開始聯合抵制MySpace,MySpace只能依靠第三方廣告代理商分配的小廣告。所以說,MySpace相對于雅虎等網站,其廣告收入是相當低的。
不過,隨著互聯網重新活躍,互聯網廣告支出也出現了高速增長的趨勢——從2002年的20億增加到2006年的169億美元,在這個大背景下,MySpace廣告收入的突然增加并不奇怪。本來,這是一次獲得穩定盈利模式的好機會,然而,廣告需求的突然增加卻使MySpace不知所措。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水平的限制:這時的許多商家要求建立自己的廣告主頁,這些主頁通常是由廣告代理商專業設計的,但由于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在MySpace中設計主頁是十分困難的,定制主頁的過程變得緩慢而繁瑣,如果要更新設計,則要重新排隊,通常要等待好幾個星期。造成這種被動局面還有一個主要原因:由于技術含量不夠,MySpace甚至編不出自己的編程接口API,這大大限制了多樣化的網頁設計技術的應用,也大大降低了追求廣告設計效果的廣告公司的積極性。而且,MySpace的技術力量薄弱,當時不具備可以針對特定消費群體的定向廣告技術。除了上述技術上的限制,MySpace在吸引廣告商方面還受到虛假冒名廣告的困擾。
Facebook戰勝MySpace的三大法寶
就在MySpace飛快發展的同時,它真正的競爭對手也登場了。2003年10月28日,哈佛二年級學生馬克扎克伯格開通了一個給女生性感打分的網站。2004年2月4日,馬克創立了“TheFacebook.com”網站,開通不到兩個星期,就吸引了哈佛大學半數的學生成為注冊會員,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該網站覆蓋面已經擴展到了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等著名學府。當年夏天,馬克扎克伯格就將公司搬出校園,來到硅谷。2005年之后,公司的用戶由大學生、中學生群體向公司白領擴展,最終擴散到普通大眾,任何13歲以上的用戶都可以在Facebook上注冊登記。2008年4月,Facebook用戶數量超越MySpace,從此將后者遠遠拋在后面。
Facebook的勝利歸因以下三大法寶:
第一,實名制。MySpace是一家開放式匿名登錄的網站,將自己定義為網絡版音樂電視臺,吸引的主要是青少年群體。而Facebook則從一開始就堅持實名制,將自身定義為聯系故友的社交網站,其會員全部是長春藤聯盟的會員,來自美國著名的高校,是思想比較成熟的大學生群體。如果說MySpace的用戶不少帶有玩鬧的成分,那么Facebook則一開始就有自己的嚴肅目標。Facebook以著名大學的大學生和公司白領的客戶群體穩步向外擴張,逐漸涵蓋了美國的精英層,而MySpace客戶中有不少問題兒童、同性戀、拉美后裔等不同群體。
第二,性感而不色情。雖然Facebook最初也是靠給性感女生打分而走紅的,但這種性感并非色情,實名制阻擋了許多色魔利用社交網絡的作案機會,有效地保護了未成年人。相比之下,MySpace創始人安德森早年曾涉足色情業,靠給黃色網站提供鏈接服務而大賺一筆。MySpace在其后來的經營中,始終都沒有擺脫色情的困擾,一開始靠艷舞明星和性感明星招攬生意,而后放縱一些色魔在這里招搖撞騙,有網友專門設立了一個“MySpace罪犯網:網聚天下淫魔”的網站,收錄與MySpace相關的性犯罪案件,MySpace名聲大壞。更糟糕的是,匿名制涉及到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問題,許多小孩以虛報年齡登錄,有些成為性侵和各種傷害的對象,引起了家長、學校和全社會的廣泛擔憂,MySpace也因為高案件發生率成為媒體跟蹤和警方調查的對象。色情泛濫雖然短暫地給MySpace帶來了超高的人氣,但未能持續,當Facebook“嚴肅”的性感游戲代替了色情之后,MySpace這個有些混濁的“網上超級酒吧”人氣自然就消散了很多。另外,受色情廣告困擾,嚴肅廣告商撤離,極大地打擊了MySpace的商業模式。
第三,核心技術。MySpace將自己定義為網上社交的場所,缺乏核心技術力量。而Facebook將自己定義為一家高科技企業,為網友提供網上社交的技術服務,創業之初就加入了硅谷創新產業群。在短暫的公司歷史中,不斷創造出領先技術,這些專利為Facebook帶來了競爭優勢,競爭對手們不得不交納專利使用費才能使用這些技術。2009年6月13日,Faceboo開發了與智能手機連接的上網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登錄k。2010年2月23日,Facebook的News Feeds被授予了系列專利,比如,多個使用者同時參加同一活動的功能鏈接技術等。2010年11月15日,Facebook 推出了新的“Facebook Messages”服務,集成了多種短信、郵件功能于一體,而且可以進行隱私設置,被稱為“Gmail 殺手”。2011年2月,Facebook 開發了日歷功能。2011年4月以來,Facebook用戶可以通過Facebook Chat和短信功能聽到彼此的現場聲音。2011年7月6日,Facebook與Skype搭檔,發起了一對一的可視電話業務。
與Google+的平臺大戰
Facebook與Google之間的競爭,是互聯網技術前沿最具看點的商業較量。2010年的一項商業調查顯示,搜索和社交是人們登錄互聯網的兩大最重要的目的,Facebook和Google在點擊率方面是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由于兩大公司在商業模式上都嚴重依賴廣告,所以哪個平臺能夠吸引更多的眼球,對雙方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2007年5月,馬克扎克伯格對外發布了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并允許供應商們在經過特別設計的頁面中投放廣告,分享Facebook開放平臺的收益。此舉很快贏得了兩千多個微件開發商的響應,憑借開放的龐大供應商聯盟,Facebook在社交功能取得并鞏固了領先優勢。
上次專欄我說到,谷歌把注意力放在了與微軟與蘋果的纏斗,忽視了Facebook的崛起,從而在社交網絡的競爭中落后。為了挽回社交網絡上的頹勢,公司創始人拉里•佩奇重新返回CEO崗位,宣布員工25%的年終獎金與公司社交戰略成績掛鉤,并推出了帶有社交功能的“Google+”網站。
實際上,谷歌曾經在社交領域通過自主研發或收購做過很多嘗試,谷歌一些成功的產品中都具備一定的社交功能。比如Gmail中衍生出來的GTalk可以讓用戶方便地實現在線交互,只不過這樣的一款從屬于郵件服務系統的產品根本無法產生社交平臺那樣的用戶數量級,而在系統優勢方面被Facebook甩在身后。
Google+自推出以來,用戶增長速度驚人,目前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一億。但Google+的推出還另有深意,如谷歌的首席商務官尼可希阿羅拉(Nikesh Arora)所言,Google+的目標并不是成為又一個社交網站,而是把谷歌目前提供的所有服務和產品放到一起。通過對各種深受歡迎的谷歌產品的整合,Google+可以獲得更多的用戶數據整合,從而實現“創建歷史上最具定向性的廣告平臺”的可能性。
目前,Facebook在用戶數據庫上領先,但在廣告的即時性和定向性上Google有優勢,雙方平臺的廣告大戰必有一場好戲。
啟示:憑借實名制、性感但不色情以及核心技術的創新,Facebook超越了曾經的天下第一社交網站MySpace。不僅如此,憑借對社交網絡生態位的壟斷,Facebook正在移動互聯網的前沿打造一個以社交網絡為核心的新的知識網絡平臺,與微軟、谷歌、蘋果等IT巨頭一起競爭,所不同的是,它更年輕,更有想象空間。
Facebook的成功再次說明,只要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配合恰逢其時的外部環境,后發的公司可以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在用戶基數上達到一個臨界點,從而在知識網絡中創立并壟斷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態位。而任何壟斷者的身后又有新的知識前沿等待征服,知識網絡的邊界永遠是開放的,知識圈地的競爭游戲可以永無休止地進行下去。 來源:中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