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久不衰的家族企業
數十年來,研究資本主義的學生們一直相信,隨著資本主義產業化的到來,家族企業必將最終滅亡。他們認為電視劇里那樣一個連著一個,如同漁網一樣環環相扣的家族企業的缺陷會越來越明顯。在這個網上的每個小企業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家族紛爭就會產生,家族企業因此陷入分裂。如同漁網破洞一樣,不及時修補的話,洞就會越來越大,最終整張網就報廢了。“富不過三代”這樣的俗語,在很多語言中都有類似描述,可見,對于財富的持久度,大家并不看好。自然界中,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是一條無法違背的規律。家族企業也無法避免這樣的命運。這一現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正確的: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洲,家族企業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都處于衰退的狀態。
然而,如今,這一規律似乎正在改變,家族企業并沒有沒落下去。如果一天之中只購買家族企業的產品,你也能自在舒適。了解實事可以讀《紐約時報》或是《每日郵報》;出行可以開寶馬、福特或者菲亞特;通訊用三星手機,工作也可以用三星電腦;穿阿瑪尼或者范思哲的服裝;去沃爾瑪采購零食;到羅斯柴爾德銀行取錢。世界500強中家族企業所占比率從2005年的15%增長到了現在的19%。若根據不同的統計方式,比例可能會更高。著有《家族企業的繁衍:家庭企業的生命周期》一書的美國學者克林·蓋爾西克認為“即使最保守的估計也認為家庭所有或經營的企業在全世界企業中占65%到80%之間。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經營”。
如今,大家族的名字雖然不似過去那么人盡皆知,這些家族的繼承人可能也不再擔任重要管理層,但是他們手中掌握著股權,他們才是真正的控制者。家族企業能通過交叉持股等形式,實現用最少的財力掌握最多的股份。龐大的家族企業還與政治掛鉤,他們可以依靠政治關系在全球化競爭中得到保護。這樣的家族企業因為太龐大,擁有成千上萬的員工,因此,它們有困難的時候政府也不得不施以援手。
另外,家族企業重煥青春,很大程度上依賴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因為,家族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更為普遍。在發達國家,當代的大家族企業也狀態穩定。在世界500強名單中,15%的美國公司都是家族企業,這一數值與10年前只相差一點。在歐洲,40%的大型上市公司掌控在大家族的手中。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25年,在發展中國家,家族企業能在所有年收益高于10億美元的公司中占比37%,比2010年的16%翻了兩番多。
新理念下的家族企業
過去,家族企業飽受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排他性可能導致人才和決策機制缺陷。世襲制之下,血緣關系決定第二代家族領導者,如果繼承人能力不夠那么家族企業就很可能走向滅亡,這個現象其實非常常見。在家族式企業中,一般外來人員很難享受股權,其心態永遠只是打工者。另外,由于難以吸收外部人才,企業更高層次的發展會受到限制。另外,家族內部利益糾葛,也很可能導致企業失敗。在印度,信實工業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創始人迪魯拜·安巴尼(Dhirubhai Ambani)在去世之前未明確接班人,他的兩個兒子穆克什(Mukesh)和阿尼爾(Anil)為了上位展開斗爭,最終集團只得一分為二。
現代家族企業在看到了“前輩”們的失敗后,逐漸認識到,必須開放人才機制,由能者領導企業,以及制定一套透明的決策和監管機制。因此,現代家族企業同過去相比,管理能力大有進步,缺陷也減少了。如今,家族企業的最高領導者很少會傳位給“不爭氣”的第二代。家族企業對于下一代接班人的培養非常重視,大多數繼任者很小就被教育成為商人,先是被送去學習商業,然后先從企業低層開始做起。
還有一些家族企業,不再執著于經營層面的掌控權,更希望找到一個有能力的“外人”來經營業務,“自己人”則可以作為監事監督企業的運作。家庭成員從行政或業務崗位調至董事會中擔當監管職責。
在發展中國家,因為家族企業起步較晚,經驗不夠豐富。尤其在中國,不少私營企業還由第一代家族領袖掌權。它們沒有西方那些家族企業那樣雄厚的實力和穩固的根基,只能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確保家族企業正確發展,最佳的做法是依靠激烈競爭。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專業管理、透明運營確保自身競爭力。上世紀九十年代晚期,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以及馬恒達(Mahindra&Mahindra)就在經濟改革中憑借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站穩了腳跟。
經過多年的沉淀和洗禮,一些家族企業已經拋棄了舊時的管理機制,通過家族控股和引進專業人士運作相結合的模式維持著良好的經營狀態。三星、塔塔、福特等很多家族企業的成功就證明,即使在裙帶關系復雜的國家,家族企業想要繼續輝煌也不是沒有可能。 來源:管理資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