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經營的理論依據,目前未見專門的論述。從管理理論的發展歷史來看,50年代企業運用多元化經營,主要出于分散風險的動機和謀求穩步發展的需要,是企業經營行為的自然發展。至60~70年代,它與近代管理理論中的系統學說和權變學說有密切關系。
系統學說認為,企業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由物資、機器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開放系統。它受環境的影響,也影響著環境。它與顧客、競爭對手、供應者、政府及各種機構都有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因此,企業應通過制定目標,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等必要的活動來積極適應環境,從而實現追求的目標。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就是通過擴展經營范圍來避免環境的不利影響或尋找發展機會,以適應外部環境的一種重要戰略。
權變學說強調環境、管理觀念和技術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權變關系),認為現實世界中沒有萬能的管理理論。按照權變學說,企業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進行分析,在不同的情況下運用不同的辦法,以變應變,提高管理效率,在適應環境的前提下謀求發展。權變學說對企業組織結構設計的影響最大。西方管理學者赫爾雷格爾和斯洛克姆在1973年發表了《組織設計:權變研究方法》一文,提出四種類型的組織形式,其中第一類就是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以不同工藝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企業組織機構,因此可見,在60~70年代西方國家盛行的多元化經營,與同期創立和迅速發展的權變學說有緊密的聯系。
進入70年代后,企業面臨的環境比過去更為復雜、多變和險峻,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也更為必要。戰略管理理論認為,企業必須對環境的長期變化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從長遠利益和全局考慮制定發展戰略,明確相對穩定的主攻方向,組織和協調內部力量,才能增強自我發展和競爭能力,保證企業生機勃勃、長盛不衰。多元化經營具有戰略的屬性,所以,戰略管理理論常被中外企業用于指導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制定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