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而言,天然氣消費占比現在已接近25%。在中國,雖然近年來天然氣消費有大幅增長,但占比僅有7.8%,天然氣在中國的發展還有很長足的提升空間。但前提是要有合適的市場條件,包括第三方準入、管道費率設定、監管方式、價格形成機制等。這就需要參考世界各地的不同經驗。”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比羅爾在日前于北京召開的《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國際經驗要點及對中國的啟示》(下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報告》指出,近年來,全球天然氣生產和消費持續較快增長,根據IEA預測,這一快速增加的趨勢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在此背景下,新一輪全球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正在火熱進行,越來越多的天然氣交易開始采用市場化定價。其中中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備受關注。
近幾年,中國啟動了天然氣市場改革并取得了較大進展,包括:放松價格管制、第三方公平準入以及正在進行的基礎設施和銷售業務分離等。《報告》審視了世界成熟市場的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經驗要點,從市場體系設計、推進第三方公平準入、堅持市場為中心、開放上游市場、提升監管能力、加強過渡期管理、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對中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啟示。“中國可以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特別是參考已有的政策工具,克服在構建公平、有效市場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報告》稱。
IEA署長高級顧問楊雷特別強調了市場體系設計的重要性。“現在有很多關于管網運行機制改革以及成立國家管網公司的討論,我們意識到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設計,單靠成立獨立管網或者競爭環節和壟斷環節的分離,也未必能實現政策設計的目標。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設計,沒有規模化的交易,市場流動性達不到要求。在上下游很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形成多對多的交易。所以,必須進行設計和重構,使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這樣才能發揮作用。”楊雷直言。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看來,對中國而言,重要的是理順監管所處的階段和相應的市場結構。“要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固然要進一步明確監管主體、監管范圍、監管內容,但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解決好整個銷售和輸送兩種業務捆綁的問題,這是整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付少華指出,我國天然氣行業與歐美相比基礎差距很大,“特別是歐洲在1995—1997年制定的管網法則,是所有交易的基礎,我國現在正處于這一階段。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以后,基本的管網法則出臺也就確定了市場架構。《報告》出臺對一系列的市場架構設計有很大幫助。”
國際天然氣聯盟(IGU)副主席李雅蘭認為,中國天然氣市場改革推進緩慢,阻力在于“一是天然氣供應是從民生角度引入的,而改革后將帶來價格的提升;二是管網分離中,中國還會受到地緣政治、能源安全影響,改革中要考慮的因素較為復雜;三是天然氣改革是上下游分段進行的,比如資源開發、長輸管線方面的改革由國家層面決定,而城市管網則由地方政府決定。現在下游的城市燃氣企業越來越分散,但上游依舊比較集中”。
“改革應該是一個上中下游一體化的設計,不要分段進行,分段進行的結果可能互相制約。比如上游沒改革,而下游改革得特別分散之后,話語權是不平等的,推動起來會比較費勁。”李雅蘭建議,“同時,價格改革方面建議給出合理的標桿價格。現在長輸管線的價格是按照凈資產收益率計算的,城市燃氣價格是按照有效資產收益率計算的,不能很好地體現燃氣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不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建議在這部分的價格改革上給分類、分級、區域性的引導性的標桿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