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總會讓人想起十七年前的非典戰役。同樣的是全民動員,滿城風雨,對病毒的恐懼,乃至對一整年經濟形勢的擔憂,都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頭。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它們的表現也的確非常相似。
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許多資產下行,消費欲望降低,市場表現靚麗的除了醫藥股,還有被搶斷貨的板藍根與金銀花。與它們相比,其他行業的開春,卻是“冰火兩重天”。
而半導體行業,卻僥幸逃過一劫。
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的統計數據,盡管受SARS的不利影響,全球第二季度芯片銷售量比第一季度增長3.2%,達到376億美元,全年的增長目標也如期實現。
這種全方位的復蘇背后,是一些供應鏈龍頭企業的反應不及,進而斷鏈危機發生的幾率也大大增加。而就在近期,眾多半導體廠商也都相繼發表聲明,以避免疫情后的供應出現“斷鏈”。
疫情之下的增長預期合理嗎?“斷鏈”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適當增長,半導體預期為何趨于樂觀?
從現有情況推測來看,半導體行業的復蘇應該會比預期中樂觀。
當然,這并不是一句“中必贏”的口號,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疫情導致的縮減。
可以肯定的是,SARS的防疫周期更長、輻射范圍至全球,形勢嚴峻、致死率更高,可以說更大程度地限制了產能恢復。
比如2003年疫情爆發期間,臺積電就提早采取防疫隔離措施,包括自疫區返回需要自我隔離14天。內部的常規性會議也分開兩隊,彼此不可對談,只用電話溝通,不同層級的主管和代理人不能碰面和交談。這種嚴苛的防疫措施,自然也直接影響了復工后的產能恢復。
反觀新型冠狀病毒,早有抗疫經驗的臺積電,也公開表示“目前尚未做到如SARS高峰期的同等(防疫)級別”,并且“不會影響生產制造”。
顯然,這一輪疫情所導致的半導體潛在誤工情況尚在廠商控制范圍內。
再來聊聊結束后的需求增長。
前面提到,2003年SARS疫情控制后,第二季度的計算機類產品消費達到了2002年初以來的最高增幅。而驅動這一成績的主要是消費類電子和通訊,以及計算機市場的加速增長。
2003年第一季度,受SARS的影響中國的電腦和手機銷售一度疲軟,整體增長受到抑制。盡管如此,在第二季度中設備營收依然出現了小幅增長。SIA的數據表明,PC更新換代帶動了微處理器增長8.2%,2003年半導體設備營收也增長了3.1%。需求量的增加也讓半導體生產設備的利用率快速回復,一些工藝領先的生產設備利用率甚至接近96%。
(2003年第一季度20家半導體供應商的同比增長)
而此次疫情發生的節點,一方面,全球半導體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生產和原件采購不斷向中國轉移。2004年中國大陸及臺灣在全球代工營收中占據50%的份額,2007年更上升至58%。SARS之后的半導體銷售增長復蘇以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帶動的。當前中國產業鏈在全球市場格局中所占的位置更加重要,并且不僅僅止于代工,而是研發、生產、封裝、應用等立體化的完整上下游體系,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復蘇加速。
另外,早在2019年各個相關行業都完成了5G移動設備、AIoT等更新換代的基建工作,包括政策標準、網絡基站、產業鏈聯動、市場教育等全方位鋪墊,而60%的半導體產能消耗量正取決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因此,2020的5G換代需求也將有力拉動半導體芯片產業的復蘇。
當然,在整體樂觀的同時,可能的“斷鏈”問題也正在凸顯出來。
增長機遇背后的“斷鏈”危險
復蘇或令人欣喜,但危險也在機遇中醞釀。比如生產供應無法及時跟上產業需求,產能不足而導致斷鏈,鑒于中國(包括臺灣地區)在全球半導體鏈條中的卡位,一旦斷鏈影響非常重大。
其實早在SARS發生之時,此類擔憂就已經出現。當時的英特爾(Intel)首席執行官貝瑞特(Craig Barrett)就曾就半導體、PC,甚至是整個電子產業供應鏈,表達SARS造成的隱憂。為什么產業復蘇的關鍵時刻,有可能出現“斷鏈”情況呢?
1.內地設有眾多產業據點
進入21世紀以來,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可以說是牽引著世界半導體業的發展。電子半導體零部件制造商在中國開設工廠或外包生產,原始設備制造商在中國采購大部分物料,也都是常規操作。
比如臺積電在南京有12寸廠,在上海松江設有8寸廠,都分別響應當地政府延后開工時間。加上全國各地嚴控節后人流量規模,都有可能給出貨計劃帶來影響。
2.產業擴張的滯后性
如果疫情是可能導致“斷鏈”的“黑天鵝”,那么半導體自身的產業特性就是加劇這一危險的先天體質。
眾所周知,半導體生產線往往需要押注巨大的設備資金,因此具有高風險、抗風暴能力脆弱的產業特點。一般情況下,等到平均售價ASP上升到一定程度、公司盈利明顯增加后,再投入資金提升產能,是較為普遍的做法。而受投資滯后的影響,無疑為復工后的產能再添了不確定性。
而數據顯示,SARS期間多數半導體供應商的出貨量都有明顯增加。Strategic markefing公司估計,2003年新建生產線中有80%來自DRAM、閃存和微處理器領域的代工廠。而目前來看,原本預期中中國產業龍頭如中芯國際要在2020年量產14nm制程,試產12和7nm產品的計劃,也可能因為生產線無法迅速規模擴張而低于預期。
3.智能元器件需求的規模爆發
如果復蘇僅僅依靠個人消費電子的市場表現,可能也不至于給產能帶來巨大壓力。但此次從抗擊疫情的實踐經驗中,無論城市管理者還是普通大眾都已經認識到,無論是出行管控,還是疾控過程中的信息化程度,智能化、數字化設備都必不可少。
比如在諸多半導體廠商向湖北省及武漢市捐贈清單中,除了資金與醫療產品,服務器、工作站、存儲等計算設備,以及視頻采集與分析等智能軟件都在其列。而在杭州市的捐贈物品公示工作中,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務也起到了巨大的增效作用。
可以想見,經此一役,會直接從需求上推動全社會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而直接帶動集成電路元器件,尤其是適用于大規模工業化部署、成本合理的中等檔次工業服務器,以及車用半導體,5G移動通訊等等為核心的大幅增長。這是我國半導體的產業機會。
4.國產化替代進行時
除了5G/智能化所帶動的半導體增長外,我們還需要看到,無論是手機芯片還是大型計算設備、公有云服務等等,都已經開啟了國產替代進行式。中國大陸半導體供應商,其次是中國臺灣,成為國內系統廠商、手機制造商、集成服務商等的優先選擇。這對國內半導體增長有著正面的幫助,也可能面臨“等米下鍋”的斷鏈危機,未雨綢繆才是正義。
防止“斷鏈”,SARS積累了哪些經驗?
歷史不會重復,但是會押著同樣的韻腳。那么,SARS期間的防“斷鏈”經驗是否有借鑒意義呢?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當時半導體廠商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恢復產能期間加強防疫
在2003年SARS期間,以臺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廠商主要在內控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疫區隔離,自疫區返回工作職位需要自我隔離14天;加強防護,員工全面佩戴口罩上班,定時監測體溫;劃區生產,廠區和生產部門分割成不同的區域,空調和出入口都各自獨立,將風險降到最小單位。
就目前看來,為了盡可能避免影響生產周期,大部分企業都將復工日期定在正月十五附近,這距離疫情患者零增長還有一段時期,因此加強防疫是重中之重。前不久臺積電的應對聲明也采取了類似的嚴控方式。
2. 適當規劃高階工藝的產能擴張
如今回憶起來,人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SARS期間的人心惶惶與經濟打擊,但少有人知道,2003年17條新工藝的半導體生產線開始架設。其中有12條是300nm制程的加工設備,總投資210億美元,當時Powerchip也在中國臺灣建了一條這樣的晶圓生產線。這些建設無疑有助于疫情過后的產業全面復蘇,到了2004年,全球半導體需求不斷升溫,高階產能不足,一度出現需求活躍而庫存跟不上的局面。
如今,部署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先進制程10nm/7nm生產線顯然還不夠多,在最高端芯片產品上,大陸企業也仍不具備承接能力。加上云游戲、智能電動汽車、5G邊緣計算、TWS真無線耳機、屏下指紋等等數字技術的注定爆發,擁有先進工藝的廠商無疑能更好地應對危機,吃到時代紅利。此時對高階技術的押注也不容錯失。
3.積極探索殺手級應用
追溯SARS后半導體的崛起節點,作為“電子行業復蘇前奏”的 Globalpress 2003電子高峰會不得不提。2003年2月,該峰會在美國硅谷召開,將近30家領先的全球半導體廠商一致認為,整個行業目前正處于高科技產品爆炸性增長的前夕。隨后,智能手機的創新開始連續推動市場需求。
在為疫情揪心的同時,持續尋找驅動消費級市場的產品創新和“殺手級應用”,或許是一劑同樣的提振妙藥。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會從心理上影響企業和個人用戶的消費預期,從而使中國半導體增長在短期內受到波及。因此,在結束戰役后重塑大眾消費信心、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解決消費者和企業的后顧之虞,那么,中國的半導體金礦就有了早日開掘的可能。
每一場防疫戰爭都是抹不去的回憶,苦難有多深,人類的榮耀就有多高遠。各位,一起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