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地上能撿到錢嗎?
幾個朋友走在街上,其中一位是一心想著開店,總在琢磨有什么開店的機會,他忽然說:“這個地方鬧中取靜,很適合開咖啡店,房租也不會太高,而且附近也沒有咖啡館。”
剛好有人要買煙,隨便問了問老板,這條街有沒有咖啡館。老板說:“年年都有人開,有時候一年開兩家,沒有一家活過兩年的。”
人人都認為適合開咖啡店的地方,卻沒有咖啡店,說明這里實際上并不適合開咖啡館。
類似的例子,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你看到地上有一張百元大鈔,如果過了幾分鐘沒有人撿,你可以肯定,這只是一張像百元大鈔的紙。
這兩個觀點,源于經濟學中的“均衡”這個概念,均衡是指兩個以上的經濟力量在相互制約下達成的相對靜止狀態,最典型的均衡是供需雙方的通過價格實現的均衡。
如果這個街的人(包括附近居民和路人)有咖啡館的需求,那就一定會有咖啡館,這是咖啡館與消費者的平衡;街上有人丟錢,就有人撿錢,這是丟錢與撿錢的平衡。
街上小偷少了,不是大家都遵紀守法了,而是人們不帶錢包了,錢包與小偷數量就存在均衡關系。
經濟學之所以要關注“均衡”,因為它是一種自發實現的秩序,比政府管制的成本低多了。
均衡不代表不變,假設一個幾萬人的社區需要五家早餐店,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這個數字,政府也不會規定只能開5家。
這個均衡是如何實現的呢?淘汰!多于五家,生意最差的那一家就會做不下去,少于五家,就會有人生意太紅火,引起別人也開一家早餐店的想法。
這幾萬居民和五家早餐店,就是一個均衡狀態。均衡的市場,通常意味著創業機會的減少。
但均衡不代表沒有創業機會,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店面和經營方式,就會把別家淘汰掉。
而且,社區居民數有可能增長,一旦增長到需要6家時,并沒有人告訴大家可以再開一家了,只能通過新開店活下來的方式,達到新的均衡。
因此,之前的咖啡館不成功,并不代表你一定開不了,想要判斷創業的機會,還需要了解另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充分。
2/6 內卷,低效的均衡
那條適合開咖啡館的街,之所以沒有咖啡館,因為這條街附近的幾條街都各有一兩家開了很多年的咖啡館,需求已經被“充分”滿足了。
經濟學家又創造了“充分”這個詞,作為“稀缺”的對立面。
均衡很多時候都是充分的,比如有人丟錢,就會有人撿錢,現在禁止移動支付,小偷很快就會恢復到以前的數量。
所以“均衡且充分”的市場,意味著紅海,意味著無差別的競爭。
但“不充分的均衡”也相當多。經濟學家伊利澤·尤德科夫斯基把這兩個經濟學概念連在一起,創造了一個“不充分的均衡”( Inadequate Equilibria)的新概念。
如果那張百元鈔票剛好落在一個死角,周圍人的視線被遮住了,只有你站的方位能看得到,這就是一個“均衡,但不充分”的機會,那你就別再猶豫了。
“不充分的均衡”代表撿錢的機會,創業也是如此。
但在撿錢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不充分的均衡”的狀態。
前面說過,均衡是一種自發調整的狀態,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均衡只代表問題暫時解決,并不代表人人滿意,所以均衡的結果并不總是最有效的。
我們常說的“內卷”,其實也是一種均衡——如果你努力學習,你的分數就會提高;如果大部分人都努力學習,提高的只有分數線。
高等教育的供給者與需求者,由分數線達成均衡,但由于家庭教育的投入與產出相隔十幾年,家長們難以評估投入產出比,導致再高的分數線和教育成本也無法抑制高等教育需求,反而引發“教育內卷”,大量的教育投入,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低效、無效的投入。
在“雙減”政策之前,由于這種無效的均衡,讓更多的家長選擇留學,逃離內卷,留學就是一個“不充分的均衡”的機會。
均衡就像一張巨大的薄膜,大部分地方都是充分覆蓋的,但也有一個個的空泡,代表局部的不充分,如果這個“空泡”大到一定程度,就足以形成一個“不充分的均衡”的市場機會。
3/6 散戶如何戰勝機構
股票市場,每一個成交價格都代表買賣雙方的一次均衡,價格波動,代表買賣力量變化產生的新的均衡——如果不均衡,那就變成了漲停和跌停,前者是沒有賣方,后者是沒有買盤。
但均衡并不代表有效,A股的參與者可以分為機構和散戶,機構更專業,研究能力強,掌握著股票的定價權,散戶更多是跟隨。但機構是代客理財,有排名壓力,常常為了保住排名,被迫放棄看好的低位股票,買入已經被炒高,但處于上漲趨勢中的高位股票,此時的均衡中就隱藏著“不充分”的定價。
作為沒有排名壓力和時間成本的散戶,如果此時買入低估的公司,等市場風格的反轉,就能賺到不錯的收益。
一個高效均衡的市場中,為什么會存在局部低效甚至無效的市場呢?
盡管排名有各種弊端,但機構的體制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放棄,加上投資人的不專業,這個高效的定價體系,就永遠有這個漏洞,散戶就靠這個“不充分的均衡”的機會賺錢。
4/6 找到淘寶的阿喀琉斯之踵
淘寶是一個精妙的均衡系統,上面有無數賣家和買方和第三方服務商,買家已經習慣在上面買東西,賣家的營銷體系甚至產品都是按淘寶的邏輯打造的,第三方服務商提供各種中介服務。
經過多年改造,淘寶的系統極其復雜,且成為了一個閉環的、導致各方很難離開這個均衡的系統——特別是賣家。
淘寶系統的展示邏輯以“店鋪”為核心,因此在淘寶上賣貨,不但需要有專業的營銷團隊打造店鋪,商家的貨品也需要是一個系統,至少包括了“引流爆款——銷售主力款——利潤款”三類貨品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達成了一個難以攻破的均衡。
但問題在于,一個充分均衡的體系,如果過于龐大,過于高效、過于復雜,就一定會有局部的“不充分”市場。
對于工廠而言,這個體系的學習成本和對貨品開發的要求太高了,工廠的產品很便宜,但它是生產者的邏輯,是產品而不是商品。
以前,賣家為了賺錢只能拼命的學習網店營銷技巧,或者請第三方營銷團隊,貨品的問題就無法解決了,大量營銷費用也使得價格無法更便宜。
這就是一個“不充分”的地方,掌握了貨源的工廠是“被迫均衡”的,一旦拼多多提供了一個以貨品為中心,弱化店鋪,只要有貨就能上網賣的模式,加上有充足的流量,這些工廠當然可以拿出更便宜的價格。
更糟糕的是,拼多多讓這些工廠和中低消費能力的買家,在商品系統上,形成了一個新的均衡,也是淘寶系統的阿喀琉斯之踵。整個淘寶天貓的架構都是非常成熟的,生態龐大而復雜,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無法在為工廠提供一個直接上手可用的“產品中心”的系統的同時,又不破壞原有的生態。
這就是早期的拼多多崛起的原因之一,在一個成熟均衡的平臺系統中尋找到“不充分”的市場,還要足夠大,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部分的局部“不充分”,巨頭們都可以迅速修補。
所以有時候,機會恰恰不在局部市場,而在整體。
5/6 美團對外賣的新視角
2013年,美團在“千團大戰”基本奠定勝局,開始將目光投向下一個市場機會,外賣就是其中的一個。
美團把餓了么已經進入的12個城市的訂單量一排序,立刻發現了一個問題:餓了么是從大學校園外賣做起的,而武漢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排名僅次于廣州,密度更是No.1,可餓了么進入的12個城市中,居然沒有武漢?
所有的創業者在發現了一個市場機會后,都會面臨著一個自我拷問:為什么這么明顯的市場機會,別人會看不見?畢竟餓了么做了五年外賣,肯定建立了一套判斷生意的標準,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機會?還是因為餓了么知道這里有一個坑?
偶然的,美團聽說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有一個習慣,在決定開通一個城市之前,他都要在午飯時,親自到大學校園門口數進出的外賣車。
美團忽然意識到,餓了么的生意邏輯有重大缺陷。
餓了么判斷在線外賣生意的標準是“需不需要外賣”,外賣車多,說明學生有需求,車少就說明食堂或附近的餐館已經能夠滿足需求——作為在線外賣生意的開創者,餓了么自然先滿足這一類最迫切的需求。正是因為武漢的大學生太多,傳統外賣太過發達,讓餓了么覺得暫時沒有機會,可以晚一點再來。
而美團對外賣這個生意的看法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認為“吃什么”比“怎么吃”更重要,所有人都是外賣的消費者,所有餐館都是外賣的供應者,消費者不訂外賣,不是因為沒有需求,而是沒有被激發起這個需求。
餓了么是在傳統的外賣車或電話外賣這個已經均衡的市場中,尋找沒有被充分滿足的需求;而美團認為,在外賣市場只有局部是“均衡且充分”的,整體上卻是“不充分”的。
每一個新市場的開拓者總是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但如果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最大的蛋糕常常是最不容易的那一部分。而先行者一旦陷入局部的戰術,就很容易忽略整體上的“不充分”,給后來者創造逆襲的機會。
看清了這一點,美團一入外賣戰場就是“豪賭”,一口氣布局30個城市,包括18個餓了么從未進入的空白點,一路將市占率提升至目前的60%以上。
說到這里,先回顧一下前面的三個案例:
在股票市場的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二元割裂的市場環境下,一方的“均衡且充分”,帶給另一方的“不充分”的機會。
在拼多多大戰淘寶的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整體市場“均衡且充分”造成的局部市場“不充分”。
在美團大戰餓了么的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局部市場“均衡且充分”,但整體市場卻“不充分”。
本文最后一個案例,卻是在所有的細分市場都“均衡且充分”的情況下,如何找到“不充分”的市場機會。
6/6 蘋果不需要定位
喬布斯曾經被趕出過他創立的蘋果公司,可此后,公司的經營江河日下,董事會不得不把喬布斯請了回來。
喬布斯發現,在他離開的這些年,公司開發了太多的產品線,涵蓋了幾乎所有的IT產品,比如麥金塔電腦就有幾十個版本。
在一次產品線的討論會上,喬布斯問員工一個問題:如果我要送給朋友一件蘋果的產品,我應該送什么?
員工不太明白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他們認為,所有的產品都有一個定位,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送禮嘛,別人喜歡什么就送什么,我怎么知道你的朋友喜歡什么產品呢?
所以,員工的出發點就是細分市場的定位理論。
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非常激烈,廠商為了保證產品利潤,不得不先占據某一個細分市場,讓產品與眾不同,從而滿足某一類消費者的需求,這就是定位理論。
定位的本質是把一個整體市場按需求分割,用一個產品去滿足,讓每一個細分市場實現“充分均衡”。
但我們前面寫到,過于關注局部市場的機會,就會忽視更大的機會。
喬布斯這個問題的意思是說:難道你知道你所有的朋友都喜歡什么嗎?如果你不知道,那你送他什么呢?
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答案就是蘋果現在的產品,不管是送禮物,還是公司年會抽獎,蘋果都是最合適的。
當時,喬布斯在白板上畫了一個方格,橫向是“便攜”和“臺式”,縱向是“消費級”和“專業級”,喬布斯說:“蘋果的工作,就是做四個偉大的產品,一個格子一個,所有人都需要。”
于是,就有了iMac、MacBook和iPhone。
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越來越均衡,我們不得不選擇自己的道路:是在均衡的系統規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還是努力尋找少量“不充分”的市場機會,直面巨頭?
如果你的選擇是前者,你需要讓自己更加專業,而且放低期望值;如果你的選擇是后者,你就需要有與眾不同的視角,發現街上死角里的鈔票,或者擁有一次又一次試錯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