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l 公眾號 良大師(ID:lang-da-shi)作者 l 良大師
作者 | 良大大
來源 | 良大
Hi~,我是良大。
最近大公司和小公司哪個好的爭論又多了起來,大概是因為又到了應屆生找工作的時間。
這個話題我還是蠻有發言權,以前在兩家小公司做,后來又跳到500強,再后來創業,這些經歷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
我的觀點是,在中國,去大公司發展要比小公司好很多。
聽到這個結論,也許有些人會把曾經的騰訊、頭條、阿里拿出說事兒,說它們還是小公司的時候,在里面工作,現在不就牛逼了嗎?
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同一時代有很多類似BAT的小公司,最后都死掉了,你看到的也就這么幾個牛逼點的公司,我的老讀者都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關于這點我就不多說了。
我只想結合我的經歷來談談這個事兒,非常主觀,各位良寶參考一下就好。
1
大公司更穩定一些
大公司到底好在哪里?
第一就是穩定性,你肯定讀過“所謂的穩定正在默默殺死你”之類的文章,這些20歲的自媒體人寫給中年人的,你該不會真相信吧?
我們窮盡一生,不就是在追求一種穩定嗎?持續的投入有持續的回報,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能夠陪伴家人和孩子,不用到了40多歲還要折騰.......
小公司,就很難擁有這種穩定性。
最近刷到一篇文章 ,一位叫藤井樹(中國人)的,講了自己的經歷。
他以前在一家500強做到中層,34歲春風得意,跳到了一家小企業當部長,干了6年后,突然就收到一封辭退信,辭退理由是“你自己合計”。
藤井樹發現,被一同裁掉的都是他這個年齡段的元老,大概是公司需要更年輕、更廉價的人來取代他們。
此時的藤井樹已經40歲,很難在就業市場找到好的工作,而當年和我一起在500強打拼的同事職位和收入都已經很高了。
藤井樹寫的文章中誠懇的建議:
換工作,一定要從小公司往大公司走,而不是相反。
我不知道藤井樹的經歷有沒有代表性,但是和我的基本一致。
很多小公司老板都是沒啥感情的,說把你辭掉就辭掉,有點良心的,給你點賠償,沒底線的,給你刨個坑,再把你辭退,連賠償都省了。
大公司就相對好一些,不會這么簡單粗暴,基本都是按照規章制度來辦,畢竟鬧起來對品牌影響很大,搞不好政府都會插手。
而且,如果你在大公司混到了一定級別,差不多就妥了,就算再不濟,也不會直接讓你走人,頂多不讓你在關鍵崗位,把你放到清水衙門,給你個“督導”或者“顧問”的虛名,基本待遇還保證,終歸公司還是會給你托個底。
2
大公司更容易獲得高階工作
知道么?工作也是分階層的,我先講個有意思的事兒。
我的一個高爾夫球友,是某個小企業的總經理,一個周六我倆一起打球,他一會兒一個電話,手忙腳亂,我聽出來大概是他老板的電話。
后來我就問他發生了什么大事兒?
他說:“采購了一個廣告牌,比預算多了2000塊,老板來問原因.....”
我很詫異說:“你堂堂一個總經理竟然連2000塊都做不了主?”
那球友嘆了口氣說:“啥狗屁總經理,就一打雜的.....”
后來和小企業接觸多了,才發現這情況挺普遍,大小事都是老板一手抓,所謂的總經理就是虛名,工資很感人,雜事很充實。
遇到更損點的老板,讓你成為“法人”,說是對你的信任,你屁顛屁顛的,結果出了事兒,老板金蟬脫殼,你被摟了進去,你說這總經理當的是個der啊。
更關鍵的是,別看頭頂是總經理的光環,做的卻是低階工作,這才是最要命的。
工作是分階層的,一階工作,就是簡單的執行,老板讓你做啥你做啥,和流水線上的工人沒啥區別,因為沒有決策權,不用為結果負責,也不用調用復雜的心智。
二階工作,需要對結果負責,有一定的決策權,也需要提取底層規律,提出建設性意見、規劃等等。
三階工作,是領導二階工作的人,批量的做此類工作,擁有絕對的決策權,還要駕馭人性,處理復雜的問題,這類工作一般都是大公司的頂級高管。
我們以前總是抱怨大公司的級別林立,然而這也是一條從低階工作通向高階工作的道路。
你去看一家小公司,所有人基本做的都是一階工作,根本不用你來發揮創造力和潛能,只有一個人會100%發揮潛能,那個人就是老板。
3
大公司能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
我當年在500強時,他們的培訓體系很強大,這類事兒,小公司不會搞,或者根本沒能力搞。
在這個培訓體系中,不僅能學到很多技能和知識,你還可以申請當兼職講師,去給其他學員上課,這種機會是非常難得的。
我當時就年年申請當兼職講師,有機會就去各地講課,這種能力就鍛煉了出來,后來不想打工了,就出來做商業培訓。
干講師這個活,課程內容都要自己設計自己寫,寫作能力也這么就鍛煉出來了。
回頭看,確實是大公司的平臺讓我收益不小。
在大公司的平臺上,你也能獲得更多的操盤經驗。
因為,大公司要做的項目很多,每個項目涉及的面都很廣,需要觀點精選,策略平衡,細節設想,參與一次就能有不少收獲。
所以,我們內部有句話說:“一個項目鍛煉一批人”。
大公司的項目規模往往也很大,做過項目的人都知道,一個50萬的項目,和一個500萬的項目,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同樣,一個地域性方案,和一個全國性方案,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它們需要的思考維度,以及面臨的問題,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在大公司,你有機會操盤更多、更重量級的項目,你的眼界和格局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你可以設想一下,一位騰訊主管,和一位二線網絡公司經理,都出來創業,哪個更受風投的青睞?
不用問,肯定是騰訊主管,因為對風投來講,他的格局是不一樣的,他是見過世面的。
4
大公司更容易培養職業素養
什么是職業素養?
郵件的規范寫法,信息的及時回復,對事件的持續跟進,這些都一個職業人士應該有的素養。
一家成熟的大公司,必然對這些標準動作有所要求,員工也能養成好的習慣。
生意需要,大小公司我都接觸不少,說實話,大公司的人,往往表現更專業一點。
有一次,我協助一位客戶招標,來了四家公司投標,1家大公司,另3家是小公司。
議標要兩個小時,這期間,那4家投標公司被安排到一個房間里等待結果。我和幾個評委一起上廁所時,經過那個房間,往里面瞄了一眼。
只見,那家大公司的人,西裝革履,規規矩矩坐在一排,安靜的用筆記本處理公務。
而那三家小公司的人呢?疏疏落落的分布于各個角落,有人把腿翹到桌子上,有人在玩連連看,有人在看報紙。
這種正規軍VS散兵游勇的既視感,自然讓評委們覺得大公司更專業一點。后來果然是那家大公司中了這個標。
你如果有點經驗,就知道一個超級大項目往往是由細節決定的,而參與者的職業素養就是細節中最重要的環節。
我創業時,招了一些員工,有些來自大公司,有些來自小公司,先不說態度、能力這些東,很明顯的是,在大公司干過的員工,遇到事兒時,更知道怎么處理。
比如,知道向領導匯報工作的時機,懂得什么時候自己做主,什么時候該請示領導,也知道和客戶開會時,什么時候該插嘴,什么時候該沉默......
我和一些企業家朋友交流過,大家的心得還比較相同,都是覺得在大企業做過的人,干事更順暢一些,沒那么多的磕磕絆絆,所以大家也都挺愛用在大企業做過的人。
你看,職業素養也是一種競爭力啊。
5
在大公司更有機會和優秀的人過招
我不是說小公司的人都不夠優秀,而是說大公司無論是品牌吸引力,還是選拔機制,更容易吸引和聚集優秀的人。
尤其是那些市場化的大公司,優勝劣汰,最終能坐在關鍵位置的人,都是能力超強,情智雙高的人。
與這些人共事,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公司是一個平臺,使你與這些達人有了交集,在其它場合,還真不見得有這種機會。
就這點而言,我挺有感觸的。當年我在小公司時,學東西很快,辦事很活絡,老板也挺看重,和同事們一比,我覺得自己挺牛逼的。
后來跳到500強一支公司,發現這里能人真不少,我這點三腳貓的功夫根本拿不出手。
過了幾年,覺得長進了,擠到了分公司,發現這個層面的人,又高出一個層級;
又磕了兩年,有機會去了總公司,才發現能來這里混的,都特么是人精啊,各個學歷光鮮,思維縝密,能說會道,還干活不要命 ,頓時感覺自己弱暴了......
和這些人過招,不得已你自己也要變得很強才行。
網絡上不有句話嘛:常和野獸過招,最次也是藏獒;老和寵物犬混,頂多就是京巴。
6
說在最后
當然,大公司也有很多毛病,我也寫文章抨擊過,但是一枚硬幣總有兩個面,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在一家不錯的大公司發展幾年,對人生絕對是個歷練。
也有人在大公司里混的不咋樣,肯定不會覺得大公司怎么好,這個有點像圍城,城里的人總覺得城外好,出去了才知道。
我有些前同事,有跳到小公司的,后來說,真到了小公司,還是覺得大公司好些。
反正這個話題就像“一線城市和三線城市哪個更有前途“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同的角度,你可以留言,談談自己想法。
觀點這東西,本來就是拿來討論的,而不是要強加給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