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起源于股權分置改革,發展于央企估值體系改革。
市值管理的政策方向在低位行情中逐步明確。市值管理源于2004年股權分置改革,在07-08年牛市中未受到足夠重視。然而隨著市場回落,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跌破1倍PB,引發企業對市值管理重要性的認識。2013-2014年市值管理邁向實踐,2014年“國九條”首次將其納入資本市場頂層設計。
近年來,政策聚焦央企,強調從“軟約束”向“硬考核”轉變,通過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績效考核來提升估值水平。
2024年證監會發布的監管指引進一步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工具體系,包括股份回購、增持與分紅等實踐手段,系統性的指導框架逐步形成。
市值管理不同于股價管理,“偽市值管理”受嚴監管。
市值管理不應是追求短期股價的上漲,尤其是以“提升股價”為短期目標的各類違規行為,此類行為可歸為“偽市值管理”,受到嚴監管。2021年9月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提出偽市值管理的三條紅線和三項原則。
市值管理核心在于價值創造到價值實現的完整閉環。
價值創造的核心在于企業內在價值的提升。(1)從DCF估值模型來看,提升企業內在價值的關鍵,除了公司要修煉好“內功”,還需要其有效利用合適的資本市場工具,包括股權激勵(內部長期利益綁定)、低效資產剝離(內部資產置出)、戰略投資人引入(外部長期利益綁定)、并購重組(外部資產置入)等。(2)從實際情況來看,進行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廣度和深度逐年提升;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對“兩非”“兩資”為代表的不良資產剝離顯著提升了企業價值;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并非易事,近年來交易案例逐年減少,可能與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戰略投資者入股風險上升等因素有關,導致其投資意愿下降;相較于依賴企業本身業務的內生性增長,外延式擴張能夠為企業快速提升價值,但要關注防止高商譽對企業價值的損害。
價值實現的核心在于外在市值與內在價值的匹配。根據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等聯合調研,2022年認為市值未能反映公司真實價值的上市公司占比不足五成,而到2023年,這一比例上升至七成。如何實現外在市值與內在價值的匹配?我們認為核心在于三個方面,第一,提升公司內部治理水平,加強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的信任度,而完善的市值管理制度及良好的ESG表現是新形勢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關鍵;第二,投資者、分析師、媒體和監管層關系是上市公司對外關系管理的核心內容,簡稱“4R關系管理”,而4R關系管理的核心即在于預期管理,包括結果預期和行為預期;第三,分紅、回購和增持是上市公司向市場傳遞價值信息的重要資本工具。
市值管理的趨勢展望和工作策略。
市值管理政策更加強調市場化原則,但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積聚長期風險;市值管理工作有望從央企到地方國企全面鋪開。
市值管理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其負責層級上移,將有利于推動多部門協同合作、共同參與;市值管理是一個動態且持續的過程,需要適時調整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