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球石油工業的發展表明,工程技術的每一次革命,都伴隨著全球油氣儲產量的快速發現及地質認識的飛躍。近年來高精度三維地震、旋轉導向、水平井多級壓裂等工程技術進步,引領了全球第四次石油技術革命,正在改變世界能源的格局。實踐證明,創新關鍵工程技術是高效勘探的保障。今年是中國石化“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回顧勘探技術創新與應用,是為了保障勘探目標更好地實現。期待油氣勘探領域能持續加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為油氣大發現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十二五” 以來,油氣勘探領域為了更好地獲得地下資源,他們針對陸相隱蔽油氣藏、海陸過渡相大面積巖性油氣藏和海相巖溶縫洞型油氣藏、礁灘相油氣藏地質特點,開展五項關鍵技術攻關,即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黃土塬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復雜儲層識別描述與預測技術、超深井優快鉆井技術、提高單井產能儲層改造技術等。工程技術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在隱蔽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勘探、海相油氣藏勘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顯著效果。
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全面提升,提高了東部探區隱蔽圈閉識別與描述的精度
東部富油凹陷是中國石化增儲穩產的主力地區。
“十二五”期間,以濟陽坳陷為重點,油氣勘探領域加大了高精度地震資料采集力度。資料采集技術上,疊前時間偏移、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全面應用;在圈閉識別及描述技術上,以地質模型為基礎、以正演模擬為核心、以儲層預測為手段,形成了砂礫巖體、濁積巖體、灘壩砂體、河道砂體隱蔽圈閉描述技術系列。
比如灘壩砂體圈閉描述技術,形成了古地貌恢復、地震儲層預測技術、測井解釋技術、油層改造技術四步法灘壩砂體勘探評價技術,灘壩砂鉆井成功率由61%提高至86%。
總體上,科研人員利用高精度資料采集及處理技術、圈閉描述技術,對巖性油氣藏的成藏地質規律有了新認識,也讓他們的勘探部署思路有了新變化。
黃土塬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攻關與成果應用,開創了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大面積巖性油氣藏勘探新局面
黃土塬地震技術攻關,關鍵是攻克地震采集和處理技術中的去噪技術難關。
針對黃土塬黃土覆蓋厚度大、地形起伏高差大、表層結構變化大、低降速帶厚度大、高速層頂界面橫向變化小等特點,地震波吸收衰減嚴重,折射波及多次、低頻散射、面波發育、原始記錄的信噪比低等問題,科研人員在黃土塬開展地震采集試驗攻關,摸索出有針對性的有效地震采集方法:野外采集時采用較高的覆蓋次數提高深層資料信噪比,確保成像精度;用多檢波器組合壓制環境噪聲,并采用較高的覆蓋次數,進一步提高資料信噪比。
在具體工作中,他們進行低速帶測定、選擇最佳井深、藥量激發方式試驗,通過點、線試驗,確定不同地表條件、地質條件下的激發、接收因素,選取適合該區最佳的采集參數,獲得最佳的采集參數和采集效果。
在地震資料處理上,他們加強處理工作和解釋工作的結合,通過多種方法對比試驗,采用層析靜校正方法統一計算全區的靜校正量,選擇平滑的浮動基準面進行靜校正量分解,在浮動基準面上進行速度分析和疊加,取得較好的去噪效果。摸索出的技術方法,為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大面積巖性油氣藏勘探規模發現提供了技術支撐。比如鎮涇區塊,科研人員過去認為其斷裂不發育,通過三維資料解釋后,他們發現喜山期斷裂非常發育,成排成帶分布,相互交切,對油氣運聚調整和儲層物性改善有重要影響。利用黃土塬三維資料,他們有效地指導了勘探部署,加快了儲量整體探明,“十二五”新增探明儲量1.7億噸。
提高單井產能儲層改造技術有新突破,助推了重點勘探領域新發現
科研人員通過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碳酸鹽巖油氣藏超深層-超高溫、超深水平井分段酸壓技術。如針對碳酸鹽巖油氣藏酸液體系耐高溫剪切黏度不夠高、酸蝕穿透能力低、攜砂能力差、酸壓工藝不完善導致的不能有效溝通油氣儲層區超深水平井分段酸壓技術等難題,形成了超深層超高溫碳酸鹽巖油氣藏深度酸壓技術,提高了塔里木、四川盆地塔中北坡、川西、川東北等重點油氣突破區帶碳酸鹽巖油氣藏單井產能。
初步形成了致密儲層油氣藏提高產能的試氣工程工藝技術。如針對川西地區致密儲層特征,侏羅系形成了多級多縫酸壓技術;須家河組形成了混合水壓裂和復合改造技術。侏羅系多級多縫酸壓技術,現場水平井分段數達到11段,分段能力提升至20段。須家河組混合水壓裂和復合改造技術在新盛1井試驗,試氣產量由憋井求產6365立方米/日增至4.9萬立方米/日,實現了新盛構造須二氣藏儲層改造技術的突破。
超深井優快鉆井技術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了中西部大盆地深層鉆井效率
以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鹽巖超深井鉆井提速技術為例,科研人員針對深層超深層高地應力及膏泥巖蠕變速率引起井壁失穩,致鉆井復雜時效長;奧陶系碳酸鹽巖地層易漏失,致鉆井時效短;沙井子組含礫砂巖、開派茲雷克組火山巖,致鉆井速度慢的一系列難題,開展超深井鉆井提速技術攻關,形成了復雜地質條件下井身結構及井眼穩定控制技術,研發的高效堵漏材料及防漏堵漏技術,基本形成了配套技術系列,平均鉆井周期由“十一五”的154天下降至“十二五”的115.5天, 平均鉆井周期縮短15.2%;機械鉆速由“十一五”的18.9%提高至“十二五”的33.3%,平均機械鉆速提高14.4%。
復雜儲層識別、描述與預測技術取得新成果,形成了西部疊合盆地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識別關鍵技術方法
“十二五”期間,科研人員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構造帶開展技術攻關,基于響應異常特征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儲層井旁地震道分析,建立各區縫洞型儲層地震識別模式。如塔中北坡中-下奧陶統內幕鷹山組、蓬萊壩組儲層地震識別模式為:規模縫洞型儲層引起“串珠”狀強振幅反射特征,振幅強度受縫洞體的規模和物性影響;小規模縫洞型、孔縫型儲層及裂縫型儲層引起雜亂反射特征,信噪比降低,雜亂程度及振幅強度受儲層類型、規模、發育程度影響;儲層欠發育區表現為弱振幅連續反射特征,信噪比相對較高。其他地區如順西區塊、卡1區塊,也建立了相應的儲層地震識別模式,指導了塔中北坡順南4、順南5井的突破。來源:博燃網
“十二五” 以來,油氣勘探領域為了更好地獲得地下資源,他們針對陸相隱蔽油氣藏、海陸過渡相大面積巖性油氣藏和海相巖溶縫洞型油氣藏、礁灘相油氣藏地質特點,開展五項關鍵技術攻關,即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黃土塬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復雜儲層識別描述與預測技術、超深井優快鉆井技術、提高單井產能儲層改造技術等。工程技術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在隱蔽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勘探、海相油氣藏勘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顯著效果。
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全面提升,提高了東部探區隱蔽圈閉識別與描述的精度
東部富油凹陷是中國石化增儲穩產的主力地區。
“十二五”期間,以濟陽坳陷為重點,油氣勘探領域加大了高精度地震資料采集力度。資料采集技術上,疊前時間偏移、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全面應用;在圈閉識別及描述技術上,以地質模型為基礎、以正演模擬為核心、以儲層預測為手段,形成了砂礫巖體、濁積巖體、灘壩砂體、河道砂體隱蔽圈閉描述技術系列。
比如灘壩砂體圈閉描述技術,形成了古地貌恢復、地震儲層預測技術、測井解釋技術、油層改造技術四步法灘壩砂體勘探評價技術,灘壩砂鉆井成功率由61%提高至86%。
總體上,科研人員利用高精度資料采集及處理技術、圈閉描述技術,對巖性油氣藏的成藏地質規律有了新認識,也讓他們的勘探部署思路有了新變化。
黃土塬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攻關與成果應用,開創了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大面積巖性油氣藏勘探新局面
黃土塬地震技術攻關,關鍵是攻克地震采集和處理技術中的去噪技術難關。
針對黃土塬黃土覆蓋厚度大、地形起伏高差大、表層結構變化大、低降速帶厚度大、高速層頂界面橫向變化小等特點,地震波吸收衰減嚴重,折射波及多次、低頻散射、面波發育、原始記錄的信噪比低等問題,科研人員在黃土塬開展地震采集試驗攻關,摸索出有針對性的有效地震采集方法:野外采集時采用較高的覆蓋次數提高深層資料信噪比,確保成像精度;用多檢波器組合壓制環境噪聲,并采用較高的覆蓋次數,進一步提高資料信噪比。
在具體工作中,他們進行低速帶測定、選擇最佳井深、藥量激發方式試驗,通過點、線試驗,確定不同地表條件、地質條件下的激發、接收因素,選取適合該區最佳的采集參數,獲得最佳的采集參數和采集效果。
在地震資料處理上,他們加強處理工作和解釋工作的結合,通過多種方法對比試驗,采用層析靜校正方法統一計算全區的靜校正量,選擇平滑的浮動基準面進行靜校正量分解,在浮動基準面上進行速度分析和疊加,取得較好的去噪效果。摸索出的技術方法,為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大面積巖性油氣藏勘探規模發現提供了技術支撐。比如鎮涇區塊,科研人員過去認為其斷裂不發育,通過三維資料解釋后,他們發現喜山期斷裂非常發育,成排成帶分布,相互交切,對油氣運聚調整和儲層物性改善有重要影響。利用黃土塬三維資料,他們有效地指導了勘探部署,加快了儲量整體探明,“十二五”新增探明儲量1.7億噸。
提高單井產能儲層改造技術有新突破,助推了重點勘探領域新發現
科研人員通過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碳酸鹽巖油氣藏超深層-超高溫、超深水平井分段酸壓技術。如針對碳酸鹽巖油氣藏酸液體系耐高溫剪切黏度不夠高、酸蝕穿透能力低、攜砂能力差、酸壓工藝不完善導致的不能有效溝通油氣儲層區超深水平井分段酸壓技術等難題,形成了超深層超高溫碳酸鹽巖油氣藏深度酸壓技術,提高了塔里木、四川盆地塔中北坡、川西、川東北等重點油氣突破區帶碳酸鹽巖油氣藏單井產能。
初步形成了致密儲層油氣藏提高產能的試氣工程工藝技術。如針對川西地區致密儲層特征,侏羅系形成了多級多縫酸壓技術;須家河組形成了混合水壓裂和復合改造技術。侏羅系多級多縫酸壓技術,現場水平井分段數達到11段,分段能力提升至20段。須家河組混合水壓裂和復合改造技術在新盛1井試驗,試氣產量由憋井求產6365立方米/日增至4.9萬立方米/日,實現了新盛構造須二氣藏儲層改造技術的突破。
超深井優快鉆井技術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了中西部大盆地深層鉆井效率
以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鹽巖超深井鉆井提速技術為例,科研人員針對深層超深層高地應力及膏泥巖蠕變速率引起井壁失穩,致鉆井復雜時效長;奧陶系碳酸鹽巖地層易漏失,致鉆井時效短;沙井子組含礫砂巖、開派茲雷克組火山巖,致鉆井速度慢的一系列難題,開展超深井鉆井提速技術攻關,形成了復雜地質條件下井身結構及井眼穩定控制技術,研發的高效堵漏材料及防漏堵漏技術,基本形成了配套技術系列,平均鉆井周期由“十一五”的154天下降至“十二五”的115.5天, 平均鉆井周期縮短15.2%;機械鉆速由“十一五”的18.9%提高至“十二五”的33.3%,平均機械鉆速提高14.4%。
復雜儲層識別、描述與預測技術取得新成果,形成了西部疊合盆地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識別關鍵技術方法
“十二五”期間,科研人員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構造帶開展技術攻關,基于響應異常特征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儲層井旁地震道分析,建立各區縫洞型儲層地震識別模式。如塔中北坡中-下奧陶統內幕鷹山組、蓬萊壩組儲層地震識別模式為:規模縫洞型儲層引起“串珠”狀強振幅反射特征,振幅強度受縫洞體的規模和物性影響;小規模縫洞型、孔縫型儲層及裂縫型儲層引起雜亂反射特征,信噪比降低,雜亂程度及振幅強度受儲層類型、規模、發育程度影響;儲層欠發育區表現為弱振幅連續反射特征,信噪比相對較高。其他地區如順西區塊、卡1區塊,也建立了相應的儲層地震識別模式,指導了塔中北坡順南4、順南5井的突破。來源:博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