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億到300億。”
這是低碳“寵兒”天然氣的族群里,“叫好不叫座”的生物天然氣未來十年的目標。
3月1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首次將生物天然氣納入國家能源規劃,并提出到2030年年產量超過300億立方米。
股票市場在當天隨之上漲,其中長春燃氣(600333.SH)、貴州燃氣(600903.SH)一度漲幅達5%,新疆浩源(002700.SZ)、佛燃股份(002911.SZ)跟漲。
生物天然氣在中國已發展多年,目前年產量不足1億立方米。將其放在年產16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量級中,存在感極其微弱。
如今,在中國天然氣消費需求迅猛增長、農村“煤改氣”備受關注的機遇期,生物天然氣能否借勢實現逆襲,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補位“煤改氣”
“增加縣域天然氣氣源保障,加快替代燃煤,尤其是農村散煤。”在《意見》中,生物天然氣首次被確定為農村“煤改氣”的氣源保障,并被納入天然氣發展戰略規劃和產供儲銷體系。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毅軍認為,這有助于實現國內氣源供應多元化,且對農村“煤改氣”發揮重要作用。
生物天然氣,指的是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廢水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經厭氧發酵和浄化提純產生的非常規天然氣。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渣沼液可生產有機肥。
生物天然氣是農村沼氣的升級版。沼氣的甲烷含量在50%-65%;提純和凈化后的生物天然氣甲烷含量超過97%,與常規天然氣相當。
中國生物天然氣資源豐富,每年可收集農作物秸稈量近9億噸,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每年產生糞污20.5億噸,年產餐廚垃圾2.5億噸,保守測算生物天然氣可開發潛力約2500億立方米。
這些原料大量分布在中國縣域、農村地區,具有就地實現收集、就地進行加工轉化和就近消費利用的分布式清潔能源特征。
這些區域正是散煤重災區,也是民用“煤改氣”最艱難的“最后一公里”。
近兩年,“煤改氣”頻頻被推上輿論風口。它是中國實現能源轉型、打贏藍天保衛戰重要舉措之一,也因為涉及農村廣大地區的民生問題。
受益于“煤改氣”等政策,中國天然氣產業在2017年和2018年出現井噴式發展,天然氣消費量分別同比大漲18%和17%,增量分別達約340億立方米和390億立方米。
硬幣的另一面,是迅猛增長的天然氣消費需求,給中國天然氣市場、尤其是農村消費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重重市場短板在2017年集中暴露:氣源不足、管道建設和互聯互通不足、儲氣庫數量不足等,全國多地出現天然氣供需緊張。
經過調整,2018年,“煤改氣”呈現理性推進態勢,但為了最大程度保證供暖季的民用天然氣需求,中央、地方到企業都嚴陣以待,早早備戰“冬供”,在加大進口天然氣的同時,對國內部分工商業企業限氣停產。
尋找更充足的氣源成為當務之急。
“可考慮實施生物天然氣工程,既能解決畜禽糞污問題,又可以助力農村煤改氣的氣源問題。”去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次中央級會議上再次提出。
兩個月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布,提出要實施生物天然氣工程;又一個月后,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也提出,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鼓勵發展生物天然氣。
同年9月,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生物天然氣專委會在北京籌備成立。
直到此次《意見》發布,生物天然氣正式登堂入室。
骨感的現實
《意見》為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三步走”戰略。
到2020年,生物天然氣實現初步發展,年產量超過20億立方米,年替代縣域及農村散煤約340萬噸;到2025年,形成可再生燃氣新興產業,年產量超150億立方米,年替代縣域及農村散煤約2500萬噸;到2030年,實現穩步發展,年產量超300億立方米,年替代縣域及農村散煤超過5000萬噸。
300億立方米,接近于 2018年國內天然氣消費增量。中國第一大油田,長慶油田2018年的產氣量為380億立方米,西南油氣田為226億立方米。
年替代的5000萬噸縣域及農村散燃煤,則相當于目前中國北方農村居民每年2億噸散燒煤的四分之一。
加上生物天然氣在生態環保、有機肥等方面的綜合效益,若300億立方米的目標能夠實現,將為農村經濟、氣源供應、環保效應帶來良好“錢景”。據《上海證券報》報道稱,中國生物天然氣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
現實很骨感。截至2017年底,全國只有五個項目實現商業化運營,年產氣量僅為5760萬立方米。
生物天然氣在中國已發展十多年。2014年,該產業進入政策推動快車道;2015-2017年,國家連續三年以投資補貼方式支持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相關支持工程累計63個;2016年,國家能源局印發《意見》同名文件。
首先面臨的難題是原料收儲運困難。
“生物天然氣原料分布分散,收儲運面臨較大挑戰。要實現規模效益,必須依靠大農場及專業團隊。”中國海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單聯文稱。
在畜禽糞便領域,尚未建立“誰排污、誰付費”、“誰處理、誰受益”的有償處理機制,也給其收集帶來阻礙。
產業的關鍵技術也需要進行突破。
雖然中國生物天然氣的工程生產工藝與裝備技術水平能基本滿足項目建設要求,但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多種原料混合發酵、高效發酵等關鍵技術存在瓶頸。原料預處理、厭氧發酵、凈化提純、快速好氧發酵制肥、自動監控等成套設備,缺乏標準化和系列化。
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大勇曾撰文稱,由于在該領域的技術研發與科研創新等重視度不夠,資源投入相對較少,致使新技術創新與發展進程緩慢。
投資主體最關心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水平也是困境之一。目前國內生物天然氣價格約為4元-5元/立方米,國內居民天然氣定價在2元-3元/立方米,工業氣價在3元-5元/立方米。
這導致目前生物天然氣投資主體較少,投產項目缺乏,尚未形成專業化、一體化的投資建設運行管理服務體系。
《意見》試圖破解相關難題:“鼓勵能源企業以及其他有實力的企業對生物天然氣項目進行專業化的投資、建設、運營和服務;鼓勵燃氣經營企業結合城鎮燃氣發展布局,開發建設生物天然氣項目。”
《意見》還指出,對投資建設項目以及并入燃氣管網消納生物天然氣的燃氣經營企業,國家油氣企業在市場化條件下,在常規天然氣計劃分配上給予支持。
但企業仍然謹慎。
新奧能源(02688.HK)和北京燃氣公司相關人士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尚無投資生物天然氣的計劃,“還需要研究”。
“兩年前,我們投資過一個生物天然氣項目,運行了一年便退出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燃氣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對于國企而言,投資生物天然氣這樣的輕資產項目并不劃算,“我們更喜歡投資重資產”。
目前,投資生物天然氣項目的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例如,河南安陽貞元集團的中丹生物天然氣項目;廣西南寧武鳴縣安寧淀粉廠利用廢渣廢水生產生物天然氣;北京德清源養雞場利用雞糞生產沼氣發電和生物天然氣等。
但這些項目,并不足以支撐起生物天然氣規模化、產業化、商業化發展。
前景仍可期
國外的生物天然氣產業是另一番景象。
截至2017年,歐盟國家年產沼氣約500億立方米,提純生物天然氣產量約20億立方米,產能位居世界首位,主要用于中小區域民用供暖、工業供熱、發電及車用燃料等。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沼氣生產國,截至2017年底,已建設了近1萬個大型沼氣工程,208個大型生物天然氣工程,年產沼氣200多億立方米,折合生物天然氣100多億立方米。
從全球看,生物天然氣的技術、裝備和商業化運作模式已經成熟,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展。這也是中國大力提倡發展該產業的信心來源。
去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17%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速領跑全球,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45%。加之“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煤改氣”政策的加持,生物天然氣的發展大環境愈見良好。
“企業需要積極介入,目前各方面條件基本成熟,很多先進經驗可供借鑒。很多燃氣企業也在積極尋求新氣源,多一種氣源是好事。”上述不愿具名的北京燃氣工作人員表示。
此次印發的《意見》中,號召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華潤集團、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等大型能源企業,積極規劃、布局生物天然氣項目。
這些企業大都在生物質能源方面有所涉獵。
中廣核節能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物天然氣企業,在新疆呼圖壁、河北衡水、河北遷安、內蒙古興安盟等地投建了多個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
其中,河北衡水生物天然氣項目年產生物天然氣3300萬立方米,甲烷含量達到98.86%,年可代替標煤4.2萬噸,已為居民小區、工商業企業供熱。
在張大勇看來,在《意見》基礎上,國家應盡快出臺生物天然氣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實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確具體工作任務、完成時限和責任主體。
他認為,還應盡快推出一批規模化生物天然氣示范項目。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逐步出臺或完善氣價與有機肥后端補貼政策、財稅優惠政策、行業標準、產業監管等系列配套政策。
上述北京燃氣工作人員則表示,希望未來政策對“生物燃氣如何有效進入管網、生產企業在該區域內是否有特許經營權”等問題作進一步明確。
“這個產業需要孕育,到一定程度規模后,才能呈現爆發式增長。”劉毅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