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5月30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美國哈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浙江大學聯合舉辦的準噶爾盆地南緣國際地質考察順利完成了考察任務并平安地回到了烏魯木齊。
5月31日上午,在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地球物理所,研究院科管科李學義博士組織召開了考察組與南緣區帶研究項目組參加的《推覆帶斷層相關褶皺構造樣式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研討會,氣氛熱烈的研討會為這次準噶爾盆地南緣國際地質考察和交流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準噶爾盆地南緣推覆構造解析》是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美國哈佛大學攜手開展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研究通過系統地開展地表地質、遙感、鉆井、重、磁、電、地震等資料的綜合分析,將南緣地表構造、淺層構造與深層構造有機結合,建立幾何學上內在協調的、運動學上平衡的與力學機制上可行的構造樣式和構造模型,并進行二、三維構造建模和褶皺變形恢復分析,為油田勘探開發生產決策提供依據。這次野外地質考察是研究項目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任務就是對南緣瑪納斯河、清水河和塔西河剖面的地表構造進行實地考察和測量,完善前期完成的三個剖面的構造建模成果。
考察組起早摸黑,接受了陽光、溫度和山路的考驗。其中5月29日考察的清水河剖面以往由于山路崎嶇難行,下雨易引發泥石流等原因而難得一見,這次天工做美,考察組有幸順利進山對南瑪納斯背斜等地面構造進行了考察和測量。哈佛大學John H.Shaw教授、中國地質大學何登發教授和浙江大學陳漢林教授有著豐富的野外地質考察經驗,他們通過大量的手繪圖和精心準備的野外考察手冊在考察中給隊員們補課、講解和交流,讓大家獲得了新的地面地質知識,并在實踐中提升了認識。
準噶爾盆地南緣地區構造演化時間長,構造活動和構造變形劇烈,制約著油氣勘探的深入。隨著前陸盆地及斷層褶皺理論等新理論的應用,南緣沖斷褶皺帶的大、中型油氣田也正被逐個地發現,南緣地區已成為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增儲上產的重要領域。“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相信在南緣協作的各方研究力量的推動下,南緣油氣勘探必將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