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是中國遠洋[11.79 -1.26%]輪船上的一名海員,在通往日本的油船、散裝船、雜貨船等不同類型、不同噸位的船舶上工作過,親眼目睹了國土面積不大,四周臨海的日本,通過利用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把各國的石油、礦砂等能源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回國內,生產出各種科技含量十分高的化工、鋼材、機械、汽車等工業產品,換回比原材料高幾倍、幾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高額利潤。
船未進港,遠遠就能看到高大的儲油罐巍然屹立,除了中國,還有其他國家的油船,源源不斷地向日本運送石油。由于我是做報務工作的,每次去日本的靠泊動態都是經由我手抄收下來的。如第一次去日本時,接日方電報通知:“6點上引水(即引航員,協助船長引領航舶出入和航行于該區域之水道),6點50分靠泊,8點開始卸貨, 20點30分離港。”我不以為然,心想:你再快,作業中難免要出現這樣那樣的故障和毛病。事實上,我的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當我們的船6點到達錨地時,日本的引水員早已等在那里了,以后靠泊、卸貨、安排船員下地、開航都是按事先計劃的時間表運行,就像預演過一樣,前后不差一分鐘。我多次去日本,卻從沒因為日方的原因耽誤船期。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在日本處處可以體現出來,這也是日本戰后經濟騰飛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的船常常泊在川崎一家鋼廠碼頭,礦砂船停靠好后,一切都是機械化卸貨,傳輸帶將礦砂送入高爐后,另一端流出的就是紅彤彤的鋼水,鑄成鋼錠、鋼板或鋼筋。整個廠區很少見到人,全是電腦操縱,現代化管理。碼頭非常干凈整潔,連煙囪冒出來的也是徐徐的白煙。廠區到處櫻花盛開,綠地如蔭,猶如一座花園,讓人賞心悅目。
到了本世紀,能源危機逐漸凸顯。為了適應日本工業領域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日本需要在能源儲備、自主開發、與能源出口國合作等方面采取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政策,借以完善應對緊急狀態的供給體制。為此,日本的精明表現是多方面的。
對內,他們不遺余力地在研究替代能源。其中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力、廢棄物發電、海洋熱能、生物發電、綠色能源汽車、燃料電池等。這些新能源在日本能源供應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對外,日本正千萬百計尋求多樣化的能源對策。在原油進口方面,日本對中東的依賴程度是90%。隨著中東局勢長期的不穩定,日本除了進一步研發節能技術和增加石油以外的資源的使用,還把目光轉向利比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北非地區,日本的石油開發公司正積極在那里開設辦事處,爭相獲取石油權益。同時,日本與各產油國謀求各種關系,在合作開發的同時確認雙方長期和穩定的供給關系,也是能源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日本除了用錢購買原油以外,正在學會用技術“交換”原油。我當海員時走遍世界,到處都可看到日本的家用電器,所有的海域都可見到機動艇上裝有日本雅馬哈牌的動力機器。
日本在能源方面的舉措,值得我們借鑒。
我國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國之一,2003年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有關專家指出我國近兩年已出現能源供需緊張,節能更加迫切。從長遠看,能源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為此,鼓勵節能是中長期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環節。盡管我的水、煤、石油的儲藏量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三和第八的位置上,但是我國人口眾多,使得幾乎所有能源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我國人均能源供求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我國能源利用率卻并不高。與同樣人均能源占有量較低的日本相比,我國的能耗水平比日本高24%。鋼、水泥、合成氨等產品的能耗水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20%以上。專家指出,如果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205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將超過100億噸標準煤,其中近2/3要進口,這是不可想象的。可見,我國的教科書當中早就不該再出現“地大物博”這個詞了。